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黄河大合唱》在多国唱响
发布时间: 2015-08-31    作者:张和清 王书羽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5-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连日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系列音乐会在世界各地陆续举办,用和平之音祭奠抗战、缅怀英烈,激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作为一部诞生于抗战时期,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壮举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曾唤醒了民族大团结,极大激发了全民抗日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因此成为世界各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名曲,在各国举办的音乐会舞台上频频唱响。
  日前,硅谷合唱艺术联盟、美国华人文化艺术界联盟、中国高等院校校友会联合会、北加州华人联盟及旧金山湾区相关合唱团等百余个华人社团在美国硅谷福林特表演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涛声入梦,再望黄河》交响音乐会。
  演出特别邀请了中国指挥家曹丁,歌唱家廖昌永、李晶晶与美国硅谷交响乐团、旧金山湾区华人艺术家共200多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倾情合作,为观众奉献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抗战题材作品,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经历了一次激情与艺术的碰撞。
  在新西兰,《黄河大合唱》也为另一场纪念抗战的音乐会拉开序幕。据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同胞,包括新西兰的华侨华人都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从1927年就到了中国,将自己的毕生贡献给了中国。护士何明清深入太行山抗日一线,为白求恩医院提供医疗设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由新西兰奥克兰华人爱乐合唱团、TV33新西兰华人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和平之声》音乐会在奥克兰天空城剧院举行。音乐会以《黄河大合唱》拉开序幕。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合唱团和奥克兰华人爱乐合唱团演唱了中国、新西兰、苏联、美国等国二战时期脍炙人口的名曲,博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演出在嘉宾、观众和演出人员共同合唱《保卫黄河》铿锵激昂的乐曲声中圆满结束。
  在澳大利亚,《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也发出了最强的和平之音。中国在二战时深受日本侵略的苦痛,澳大利亚也有100万人加入到太平洋战争,其中4万人牺牲。因此,共同铭记这段历史成为中澳两国人民心中的共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于8月15日在悉尼歌剧院音乐厅举办了《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吸引大批澳大利亚观众到场观看。音乐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演唱了《南泥湾》、《地道战》、《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以及《黄河大合唱》套曲等经典抗战歌曲,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起的大型网络众筹活动邀请全球各地华人同唱这首抗战名曲。活动在悉尼也得到了数百名华人华侨热情参与。悉尼黄河合唱团、长江合唱团,歌手沈小岑、于佳易、方圆、李佩芳,器乐演奏家潘寅林、柴长宁、刘颖等,一大批旅居澳大利亚的著名演艺人员激情表演,共录制了近百条视频。这些视频最终将与全球及国内参与者的演唱一起,通过3D技术汇编成一曲“全球众筹版”《黄河大合唱》。在专场音乐会最后,10多名网络众筹活动参与者登上舞台,与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员合唱《保卫黄河》。在雄壮歌声带领下,台下1000多名观众跟随高唱,一时间“黄河在咆哮”的千人声浪震耳欲聋,气吞山河,把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
  (驻新西兰特约记者张和清、驻美国特约记者王书羽等综合报道)
    1. 东北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 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4.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5.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6.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7.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8.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9.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10.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