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政策史
中国核政策的基本逻辑与前景
发布时间: 2019-06-25    作者:樊吉社    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国在核力量的发展、部署与使用方面采取了显著有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政策,其内在逻辑也迥异于其他有核国家。自获得核能力以来,中国面临的外部安全环境历经诸多至关重要的变化,中国自身的经济能力与科技能力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内外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对中国的核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的核政策总体稳定,但也有一些微妙而缓慢的调整。这些调整包括逐步增加核政策透明度,做了一些有限的努力提升较小规模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以确保中国核威慑能力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中国对核武器的认知、冷战期间美苏核军备竞赛的经验和教训影响了中国的核政策。如果国际形势以及外部环境不发生显著变化,且中国仍对核力量的威慑可信性抱有信心,中国仍会保持当前的非对称威慑能力。

  全文见附件

  1. 中国核政策的基本逻辑与前景_樊吉社.pdf
  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2. 飞机与导弹在中国国防科技领域战略地位的变迁(1951~1964)
  3. 中美核领域对话的回顾与展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