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亲历、亲见、亲闻资料的征集
改革开放的实践带来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个人回忆性著述、个人观点尽情表述时期,很多以回忆录形式出现的著述,为我们修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资料的形式,这是一轮志书中未曾有过的。
对于亲历、亲见、亲闻资料选取的态度。其一,应充分重视。虽然应该看到文字资料同样会掺杂主观因素,但不能因噎废食,否定个人亲历、亲见、亲闻资料的价值和意义。当事人所提供的大量史实由于大多是来自于第一手,也许与一些正式文件、沿袭的观点相悖,但是不应该简单地采取否定和漠视的态度。政治背景、客观环境的限制会影响事物的真实性,但在时过境迁,原来的约束解除,不会危及当事人利益,也不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可以真实地反映他所掌握的情况的。其二,充分了解所披露史实的背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同一类的事物也许最后的结果以致最后的结论会大相径庭。入志资料的选取,不能不了解大背景、大环境,不能简单地认同吸收或简单地予以否定。其三,既要了解事物的结果,也要关注事物的过程。有些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取得最后的成果的,志书其实更应该记述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这恰恰是资治、存史、教化的重要内容。其四,对入志资料要有时限概念。有些资料与现实情况不相宜,当入则入,不当入则不入。其五,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鉴别,进行处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中国编史修志的传统来看,新史志的编修都有对历史的重新审视的要求,随着历史资料的发掘、当事人出来披露真相,历史资料经过沉淀后的再研究,就需要把真实的、完整的史实入志。
地方志以全面系统的资料服务现实、保存历史,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资料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修志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做好志书的资料工作是编好志书的基础。
三、既要强化志书记述中的广度,又要关注志书记述中的深度
目前正在开展的二轮志书的编纂,重点记述的内容是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转变。全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而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转变。在政治上发生了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发生了从单纯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所有制方式上发生了从单纯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的转变。在自然观上发生了从崇尚“征服自然”到强调“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转变。
这些变化是需要在志书上充分加以展现的。如何加以展现,怎样展现得更充分,更符合地方志承担着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需要认真思考。
(一)要充分体现动态发展的客观事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待事物发展全局性、长远性把握和价值取向精神的内涵,对地方志编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编修地方志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志书的总体设计出发,努力反映出各门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纵向因果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变革,突出创新,在门类的排列上更加灵活,形成以服从内容记述为准则,完整、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在体例上要有所创新,在“变”上下工夫,在述、记、志、传、图、表、录的体裁中,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新发展、新成果、新变化的实际情况,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出“科学记述北京,服务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即: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提出的理念。
(二)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地方志工作和编纂地方志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全面反映人的主体形象;注意克服一轮志书中要么不见人,要么记述的人只是围绕着领导,考虑的是如何体现各级领导在地方志中的位置。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上,要做到广泛性、代表性、科学性相统一。要在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上着力进行反映。在具体方法上,又有相当的类目关注民生,加大人民生活志的分量,写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情况;在各专志中加重以事系人的分量,如结合重要决策、重大事件(事故)、重大案件的过程,客观地记述人物的贡献与失误;结合重大奖项或重大荣誉称号,详写人的发明创造或荣誉称号取得的过程,客观记述人对社会的贡献或产生的积极影响;关注小人物,将他们的不凡之举入志,使志书不仅可以看到事业的兴衰起伏,也可以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展现人在志书中的主体地位。
(三)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我们编纂地方志,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随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记述中,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数,又要看环境资源指数;既要看当前发展,又要看未来发展;既要看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看是否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现在出现的在志书记述上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把握,有些志书见不到“负面信息”,大大影响了志书的“资治”功能,甚至影响到其可信程度。这也是检验一部志书是不是存真求实的重要标志。要注意揭示和总结经济社会发展带“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地方志工作者的履职体现。
地方志是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业,为了对历史负责,就应该有针对性地探讨和解决在志书出版、资料收集和编纂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资治、存史、教化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