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积极探索地方志书存真求实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谭烈飞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有些资料的记述,按照志书的传统,可以在以后的续修和重修中,采取修订和补遗的方法来处理。

  (二)关于敏感人物的入志出版

  按照地方志的性质,作为资料书,要求资料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在资料的记述中,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要素不可或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注重使用原始资料。按照这些要求,地方志无疑会涉及一些敏感人物,而涉及敏感人物会关系到志书的出版,究竟如何处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有些人物是无法回避的。

  如何记述赵紫阳、陈希同。赵紫阳在任职期间,对北京市的一些工作曾有过指示,也曾参加了北京市的一些重要活动。在志稿中,曾经记述了赵紫阳的姓名和指示内容。根据新闻出版的有关要求,赵紫阳的姓名不能出现在书稿中,实在避不开时,可以用“国务院主要领导”或“党中央负责人”来代替,其指示内容,可以酌情适当保留。陈希同曾长期担任北京市主要领导职务,《北京志》在记述北京市的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和外事活动时,难以回避陈希同具名的问题。按照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陈希同的名字在出版物中也不能出现,只能用市长或市委书记来代替,记其职衔,不具其姓名,活动可保留。出版环节提出这样的要求,与地方志的性质不相吻合。本着地方志“存真求实、述而不论”的原则,对赵紫阳、陈希同应如实、客观来记述。志书的性质是要求保持历史原貌,客观真实地留存历史;具体的实施中,既要考虑到志书的属性,又要符合出版的要求,构成了矛盾。

  如何记述关于“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成员及已经定性的反面人物。在北京志相关的很多分志中,有些活动牵扯到江青、陈伯达、康生、黄永胜、姚文元、谢富治等,如果删除这些人名,将会出现以下问题:参加活动的主要领导人记载不全(如参加的领导有周恩来、黄永胜、姚文元、郭沫若等);高职位的短缺,低职位的前移(如参加活动的有政治局委员姚文元、政治局候补委员纪登奎、李德生等);如果将某些人名删除,将出现活动(会议)规格降低,与外国领导人不对等的问题。总之,将使志书的记载和史实有出入,使之失真。为此,应该将这些人名均按历史实况予以保留。

  其实,对于不同的出版物,要有所区别,把宣传和学术、公开出版物与留存资料区别开来,有些志书从留存资料的角度考虑,可以不公开出版;有些志书不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能够反映我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应该减少不应有的限制。

  二、既要考虑资料的收集方法,又要探索资料收集的形式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当前,在资料收集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与第一轮志书资料收集大不一样,突出表现在许多事情是正在发生或还没有发生的,记述的重点内容是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有些是没有结论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有“摸石头过河”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有巨大的成功,也有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大量资料没有经过很好的沉淀,这些都需要在志书中加以反映。如何反映,如何寓观点于资料的记述之中,是一轮志书编修所没有遇到的,与此同时,在资料收集方法上还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受到相关资料记述主体的制约。

  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简单地依靠一般的档案材料是明显不够的,要拓宽资料搜集的思路,在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上花力气。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收集资料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门户网站、商务网站、个人网站及博客、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搜索引擎网的建设数目惊人,形成规模。

  从资料的来源来考虑,很多网站提供的资料有一定的可信度。一是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提供的文件、档案及相关信息。2008年,北京市有线政务网络接入单位达7395家,承载300多个业务系统。25个委办和区县共享法人数据,达60余万条,已经累计700余万条数据的共享交换。《北京年鉴·新闻出版·信息与网络(2009)》,第471、472页。二是各级各类研究部门的专业网站,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新的研究动态。三是各个行业的信息专网,通常这类网站提供行业中的横向综合信息,又称垂直门户,此类行业门户信息网数量最多,如建材信息网、仪器信息网等。四是数据库专网,如中国期刊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有1994~2005年约7486种期刊全文,并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期刊全文文献1670多万篇。五是各种媒体的专网,包括了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也包括了影视、户内外多种介质的媒体网络等。六是实名专家的个人博客,这些博客也逐步受到青睐,有些信息也具有权威性。这些网络所提供的资料会在二轮志书的编纂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也可以成为其他资料源的补充和佐证。

  (二)新闻媒介可以提供大量可以利用、可以提供线索的资料

  新闻媒介是志书资料收集的重点。地方志对于新闻媒介的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以新闻媒介为收集资料的重要线索,主要的权威新闻媒介,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应逐年、逐月、逐日查阅全面获取资料,这可以保证发生的大事、新事、社会关注的事情不会遗漏,便捷地找到资料收集的重要线索;第二,适时适当地补充资料要素的欠缺,对新闻媒介提供的不完整的内容可以直接找当事人进行弥补,有些事件要对后续的报道进行追踪,有些事件的报道也许会有反复,就需要在追踪上下工夫;第三,重大事件要与相应的档案文件相互印证,并且注意相应的评价和最后的结论,特别注意与权威部门的结论相互印证,使资料更具权威性;第四,在资料的使用上注意入志形式的特点,从媒体语言改变为志书语言,从媒体的关注点改变为适合志书要求的记述特点。

  (三)引入田野调查的方法,加强第一手资料的获取

  旧方志学家顾炎武提出修志的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作为修志人员“必身历其境而复按得实”顾炎武:《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国旧志名家论坛》,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就目前二轮志书的编纂而言,借助于田野调查的方法更为必要。一是收集资料必须采用。一轮志书编纂中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志书很多资料的收集可以由主管单位来完成,可以借助于行政手段。市政府的经济委员会几乎将全市的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行政管理、后勤保证的情况都可以掌握,收集资料相对容易得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市场调节,相应的大量资料不可能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负责收集、提供。很多行业,像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在经营方法、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品种以及经营人员构成等,这些必须要入志的资料要素,要准确地加以反映,都需要修志人员以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可以有针对性地以区域、以行业,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的方式收集情况,其实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入志,其意义和作用更大。二是结合现有文档进行田野调查更加必要。传统的方志编纂注重文字记载、注重档案的利用,如果加入了田野调查可以更加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和准确。即便是一些综合类、有明确主编单位所承编的志书像《市政管理志》、《园林绿化志》、《邮政志》、《电信志》也需要结合档案记载的内容,丰富细节。往往档案资料更注重的是宏观方面的,对于一些细节,对于一些点上的微观方面的资料会相对弱一些,作为修志人员经过田野调查的资料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更增加了对文字资料的认识,对真伪的辨别,重点和一般资料的认定与使用,带来益处,更加保证了资料的完整和价值。三是田野调查应该成为修志的常态工作,无论是对于二轮志书的编纂,还是留存丰富的地情资料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可以列出一些专题,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以《民俗志》为例,不是简单地抄录前人记载的风俗习惯,新的志书不是照搬旧的风俗志,在新的环境下,特别是移风易俗的变化,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田野调查,使最新的资料纳入到志书之中。

    1. 从地方志资料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 做好地方志工作必须开展地方志学术研究
    3.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4. 新编地方志中的外事志编纂现状及若干问题探析
    5. 在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6. 社会史视野下的地方志利用与研究述论
    7. 在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5周年和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8.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把地方志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9. 云南方志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10. 在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调研时的讲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