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绩效、经验与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顾益康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2民本发展经济学的普世意义

  以农民主体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为核心的民本发展经济学,既具有浙江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有广泛的普世价值,是值得许多农民群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路径。这种民本发展经济学与二次大战以来的新发展经济学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待农民群体发展中地位和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作用问题。以往发展经济学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都把农民视为要等待被城市二、三产业吸纳的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认为这些国家最短缺的是资本和企业家人才,没有考虑在农民群体中发掘企业家人才,让农民经营资本、积累财富,只强调引进资本和企业家。与这种理论相对应的实践就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依靠大城市、大资本、大企业、大农场的现代化道路,其结果是纷纷掉入有增长、无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现代化陷阱”。

  民本发展经济学完全颠覆了以往发展经济学对农民地位作用和未来发展路径的定位。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把农民作为直接地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力量,政府为千百万农民经商办厂闯市场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学校里学会了经营,一大批企业家人才、管理人才在农民群体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经营才干,形成了百万农村能人创新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良性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农民成为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资本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中等收入群体。浙江目前形成的五百万浙商走天下创实业和两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奇迹,就是这一民本发展经济学理论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明证。

  浙江农村改革还需向前推进,民本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在农民的自由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碍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体制结构尚未突破,实现农民的平等、全面的发展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化。下一步,农村的改革应该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民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的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让农民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更加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通过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三化”更加有效地带动“三农”发展,农民更加积极地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努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2. 四川省十年新医改历程与成效研究
    3. “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特色和经验
    4.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5.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演进历程
    6.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历程与省思
    7. 中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历程问题研究
    8. 计划生育60年坎坷历程与启示
    9. 1949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及其评价
    10. 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周年历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