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本发展经济学的普世意义
以农民主体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为核心的民本发展经济学,既具有浙江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有广泛的普世价值,是值得许多农民群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路径。这种民本发展经济学与二次大战以来的新发展经济学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待农民群体发展中地位和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作用问题。以往发展经济学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都把农民视为要等待被城市二、三产业吸纳的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认为这些国家最短缺的是资本和企业家人才,没有考虑在农民群体中发掘企业家人才,让农民经营资本、积累财富,只强调引进资本和企业家。与这种理论相对应的实践就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依靠大城市、大资本、大企业、大农场的现代化道路,其结果是纷纷掉入有增长、无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现代化陷阱”。
民本发展经济学完全颠覆了以往发展经济学对农民地位作用和未来发展路径的定位。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把农民作为直接地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力量,政府为千百万农民经商办厂闯市场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学校里学会了经营,一大批企业家人才、管理人才在农民群体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经营才干,形成了百万农村能人创新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良性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农民成为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资本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中等收入群体。浙江目前形成的五百万浙商走天下创实业和两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奇迹,就是这一民本发展经济学理论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明证。
浙江农村改革还需向前推进,民本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在农民的自由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碍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体制结构尚未突破,实现农民的平等、全面的发展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化。下一步,农村的改革应该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民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的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让农民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更加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通过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三化”更加有效地带动“三农”发展,农民更加积极地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努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