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从时代汲取诗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1-01-30    作者:郑师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辛亥革命史研究,在构成近代史主干的所谓八大事件中,是成果最多,成就也最高的研究领域。老一辈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变革的主要力量;代表不同经济利益的阶级及其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他们借此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动、革命派改良派的形成及其分野。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必然性,不仅产生了一系列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论著,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理论观照的深邃与独特的魅力。

  但也因是之故,它成为了一座高峰,不易超越。新时期以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一直显得沉寂,就反映了这一点。梁启超将学术思潮的演进概括为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四个时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全盛期显然已过,当下似处于第三期,即蜕分期:境界国土,为前期人士开辟殆尽,后起者只取得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方法,应用之别方面。之所以不能称第四期,是因为似乎还见不到有任公所说的豪杰之士,起而超迈既有,从而开拓第二思潮之启蒙期。实际上,整个近代史研究也大致都处在这种状态。

  辛亥革命史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提升,有待于理论与方法的重大突破。具体说来,还要从理解学术与时代的关系上,强调问题意识的转换。陈寅烙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材料与新问题。用新材料去研究新问题,便形成了一个时代学术的新潮流。新材料不能仅仅理解为全然是新发现的材料,还当包括因问题意识的转换,被重新激活的已有材料。所以,问题意识的转换更为关键。所谓问题意识的转换,就是研究题目的更新。傅斯年说,学术研究兰的许多问题,有些是前人解决了的,有的则因时代变化,旧问题不再成立,而新问题却出现了。所以,题目能推陈出新,便是一种进步。

   今天我们从时代与学术关系的角度上看,所谓辛亥革命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转换,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和更加全面的观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超越情感与意识形态的情结,重新观察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早年辛亥革命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反帝反封建的视角,这与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有关。今天时代的重心转移了,我们应当不限于反帝反封建的视角,发现更多新的研究题目。二是从现实中汲取时代诗情,以便在不断重新观照那段历史的过程中,发现新视角、新题目。人们认识历史离不开史料与理论,历史理论的形成固然也与历史材料有关,但更离不开人们鲜活的社会实践,即从时代的诗情(当年反帝反封建的视角正是这样确立的)。近年来关于近代化问题的研究,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在这里,我想提出另一个新视角:在历史转型期的改革及其风险的视野下,对清王朝的最后十年进行再考察。当下我们常说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如果我们注意到早在19世纪中叶,李鸿章等人即已提出了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预见,那么,便不难埋解,若从长时段看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中国历史,都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即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19世纪中叶揭开了它的序幕,最近30年的巨变.则是登堂人室,正展现其核心的历史华章,或者说中国社会历史变革正迎来百年的高潮。

   依此,也可以说,行。年的历史中,中国社会显然又内含着若干关键性的转型期。其中,1901-1919年间,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正在其中。转型期是出彩的历史华章,是历史发展关键性的拐点,但也往往是历史的风险期。也唯其如此,转型期从来都是历史家关注的重点。我们强调清王朝的最后十年,就是要重视它如何应对身在其中的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局面及其得失。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风雨飘摇。任何政权面对危局,都不会坐以待毙,而谋求应对是政治的本能,重要的是冥顽不化,还是谋求与时偕进。清廷为应对时局,于1903年发布“新政”上谕,主动举起了“新政”——改革的旗帜。清廷主动揭出新政的旗号,果然牵一发动全身。它立即触动了各派政治势力的神经,迅速形成社会热点,并很快产生有利于自已的积极的社会效果,使清廷摆脱了遭唾骂的被动境地,得以重新控制了局面。但是,新政毕竟没有挽救清王朝崩溃的命运,何如看待这一现象?传统观点仅将之归于清廷“假立宪法骗局的破产”,显然有失简单化;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更为本质的问题乃在于:清廷因无法控制改革必然带来的社会风险,才最终导致了“成也新政,败也新政”的历史结局。

   古今中外历史证明,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从来都是有风险的。对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来说,新政也面临着类似的风险。改革既经发动,就不可能中止;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控制缘此新兴的社会力量,始终把握改革主动权。事实证明,清王朝恰恰未能做到这一点。

   从未能控制改革风险的角度总结清廷新政失败的原因,还可进一步引出以下关于“历史转型改革的风险”的教训。

   转型期住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心思变,孕充大希望,同时新旧矛盾交错,也潜伏大风险。它要求主持者必须有大魄力、大智慧,始终把握改革进程的主动权。“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话只具部分真理性。强调周密稳妥是必要的,但强调高瞻远瞩,洞察先机,把握主动权的雄才大略,同样是必要的。

   转型期的大变革涉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主持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超越小己私利,维护大局与公益,从而占据道德高地,以人格魅力,彰显改革的公信力。

   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历史研究所以常新,原因在于史家的视角,如同摄影机的焦距,不断在调整。从理解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去理解历史,应是推动包括辛亥革命研究在内整个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取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理论与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就可能不期然而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 2011年中国史学界热点一瞥
    2. 朱佳木:把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进行到底
    3.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反思
    4. 多维视野研讨辛亥革命
    5. 《辛亥革命福建英杰图志》序
    6. 肖钢:民族金融业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7. 出版界推出百种重点出版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8.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9. 功业长存 精神永续
    10.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