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武昌城头的那一枪是一个古老的国度要求自我更新的一声呐喊:取消帝制,建立共和。在这一事件之前有洋务运动和公车上书,在其之后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有这些运动都指向一个目的,那便是“现代化”。
现代化乃全人类使命
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性,它是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后300年持续不断的思想变革的结果。我们常说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是它的标志。而作为现代性之表现的现代化则意味着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和自由、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介于现代化和现代性这对表里之间的,是科学技术、民主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
现代化是人类的一个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在现代性的发源地,西方人经历了挣脱宗教思想和教会统治的抗争,经历了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经历了国家独立的斗争。
人类最近数百年的历史不过是现代性在地球上产生与发展、形成与扩张的历史。它教导我们,现代性本质上只有一个(但不排除它的具体表象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乃是全人类的使命。
一般而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补课”。他们需要以较之西方人短得多的时间完成自身的现代化。特别是,他们的这种现代化在不同的层面上常常是一种被迫和无奈之举。正是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才造成了当今“文明的冲突”。就中国而言,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当年“走俄国人的路”多少可说是“命中注定的”那么现在,能否说“走西方人的路”呢?
辛亥革命
敲响现代化“补课”铃声
我们的现代化之路走得步履艰难。不过,从辛亥革命,或不如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至今才150年,仅仅是西方人的一半时间,所以绝对地说,我们走得并不算很慢。只不过既然是“补课”理应并且可能走得更加快一些。
辛亥革命正式敲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这一“补课”的铃声,它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如果不将之与当下的现代化努力联系起来,就将失去其意义。
在珠海这块不过1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年前就曾上演过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的人间正剧。说它完整,是因为通过那些先驱性的人物(容闳、唐廷枢、徐润、唐绍仪、杨鲍安等),演绎过从实业到文化教育到政治制度,几乎是全方位朝向现代化奋斗的历史篇章。因此,为着今天的中华民族,为着对得起那些在这块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奋斗过、牺牲过的人们,我们能不能更坚定、更主动和更深思熟虑一些,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而努力,而有所担当呢?这是今天在珠海、在全中国纪念辛亥革命的人们都应该深思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