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特别推荐论文
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出版推动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2-02    作者:朱佳木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10-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了当时的救国救民斗争,并在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掀起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它虽然未能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却开启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步的闸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第一次巨变便是辛亥革命,此后的两次巨变,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次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定意义上也都是对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要把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继续推向前进,直到最终实现。

  对于辛亥革命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向十分重视。早在19811982年,我院就出版了由近代史研究所时任副所长李新主编的叙述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两册);2006年,我院又出版了由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张海鹏主编的叙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院所属的研究所和出版社近期又根据国家出版总署的通知精神,编纂和出版了一批有关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的学术著作。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首义百人传》、《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经济与社会》、《浙江辛亥革命大事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史资料续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辛亥革命史话》、《1911年中国大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香山社会》、《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江苏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上下)》、《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上下)》《帝制的终结(上下)》、《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大清留美幼童记》,等等。在此,我想特别介绍一下由我院组织、由近代史研究所几代科研人员和国内高校一大批民国史专家学者历时几十年潜心编纂和分期出版、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由中华书局在辛亥革命百周年前夕汇集一次性出版的36册学术巨著《中华民国史》。

  《中华民国史》是在周恩来总理批准的1971年国家出版规划中立项的,后来被列入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和学术精品工程项目。该书叙述时段上起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领导反清革命,下迄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以整体反映民国历史全貌为宗旨,以展现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至1949年崩溃的历史进程、重要人物活动和大事备览为主体,以纪、传、编年为主要形式,分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中华民国史》,全16册,约760万字。这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中华民国38年兴亡的历史过程,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序,按照“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三个历史时段叙述,共分12卷,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二是《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12册,约760万字。这部分内容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材原则,以民国时期各阶段的政权活动为中心,以事件系年、月、日,逐年、逐月、逐日编排1905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历史大事。纪事范围既涵盖政治、军事、外交领域,也涉及经济、文化,乃至天灾地变等方面;既包括各阶段政权的重大活动,也包括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和反抗斗争等内容。三是《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8册,约500万字。这部分内容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至1949年中华民国史结束的44年间,选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1200余人,为他们一一撰写小传,并按人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为序编排,另将姓氏笔画索引、人物分类索引、人物字号及生卒年索引附于书后。这部巨著堪称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目前国内民国史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可以预言,它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和海内外学界的学术交流,有助于社会各界对民国史的正确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距辛亥革命仅有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距中华民国建立也仅有38年,因此,加强辛亥革命史和民国史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共党史研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现在,党史、国史研究中就有很多问题联系到辛亥革命史和民国史。比如,为什么说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错误的?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为什么说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不容贬低和否定?为什么说三权鼎立、议会制、多党制等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全盘西化在中国行不通?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涉及辛亥革命史和民国史。仍然是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毛泽东还说过:“1921年到1927年这时期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和他的走狗北洋军阀。如不说明那时候地主怎样压迫农民,资本家怎样压迫工人,帝国主义怎样分裂中国,北洋军阀怎样对付革命,那就很难了解当时的斗争。”“如果我们不知道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和牛这些东西是在谁的手里,不把地主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关系搞清楚,就不会知道土地革命的必要。如果不把国民党在‘九一八’以后还是继续打共产党不去打日本这些情形讲一讲,我们反对国民党就显得没有道理、没有根据。”他强调:“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的这些结论,正是从分析包括辛亥革命史、民国史在内的中国近代史而得出的。重温这些论述,显然不啻对党史、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紧接中华民国史的当代中国史或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家作主,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为了加强新中国历史的研究,经中共中央批准,1990年成立了专事研究、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内设六个研究室,下辖一个出版社,即当代中国出版社,不久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代管转为直接管理。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批准的科研规划,该所自2001年起开展了以编纂分年设卷、编年史性的史料类著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为基本任务、以进行专门史和重大事件、重要经验等课题研究为主要项目的国史编研工作,并在国家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出版了《国史编年》的19491957年卷共9卷,预计今年底前还将出版1958年和1959年两卷。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下,在国家出版总署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国家出版总署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管理,推动出版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出版更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学术精品,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学术出版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404页。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407页。

    1.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2. 2011年中国史学界热点一瞥
    3. 朱佳木:把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进行到底
    4. 多维视野研讨辛亥革命
    5. 《辛亥革命福建英杰图志》序
    6. 朱佳木: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出版推动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7.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8.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9日将在北京隆重举行
    9. 周恩来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之功
    10.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基本问题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