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切思想认识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阶段和本国国情出发。李大钊在《国情》中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之本质无殊。”国情既有现实的国情又有历史的国情,现实的国情从历史的国情演进而来。理论联系实际,不仅需要联系现实的实际,而且需要联系历史的实际。理论缺乏历史依据和基础,不可能立足;理论失去历史内涵,难以持久。理论只有贯穿历史、现实,并预示未来,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富有规律性和前瞻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往往被简单地、片面地理解为只是联系现实的实际,乃至眼前的、局部的或表面的情况与问题,而忽视、轻视联系历史的实际。现实的实际是理论联系的主要对象,然而轻视或撇开历史的实际,甚至否定、抹杀历史,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误读、曲解,甚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联系历史的实际,是科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内核。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就面临的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思想理论建设问题。它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诸如改革开放在什么样的历史基础上开启、举什么样的旗帜、向何处去和走什么样的道路等。这既是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又是新中国的历史如何向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然而,关于这位历史伟人的种种不实之词,近一个时期以来大有“沉渣泛起”和“花样翻新”之势,大到毛泽东的革命和国务活动,小至毛泽东的稿费、起居、饮食和衣着等方面,质疑、歪曲的言论,充斥于一些网络媒体,流传于一些群体中,否定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妖魔化”人民领袖形象,误导社会舆论和群众认知。应对和扭转这样的情势,迫切需要理论更深入地联系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的实际。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正是在回顾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28年历史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历史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开创和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