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美媒档案话当年:尼克松访华之行不亚于登月之旅
发布时间: 2012-05-09    作者:孔令君 林环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尼克松走向中国乐队致谢:帮周恩来脱下大衣“好客有了回报”

  19722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一行举行晚宴。随行美国媒体都注意到了,“尼克松与尼克松夫人笨拙地用筷子,享用了非常丰盛的晚餐,有鱼翅、椰奶炖鸡,以及新疆哈密瓜。”颇有意思的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尼克松用过的筷子很快就被《多伦多环球邮报》的驻华记者约翰·伯纳斯“顺手牵羊”。

  222日的《纽约时报》报道,尼克松与周恩来出席欢迎晚宴时神采奕奕,虽然他们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天亮,和助手们商定公报的内容。晚宴非常愉快:“尼克松为中美孩子的未来举杯祝福,而周恩来说非常乐意再举杯祝福3次。”

  《华盛顿邮报》对晚宴的描述更加仔细:一位参加晚宴的美国某州官员,在“酒酣耳热”之后,听一位中国将军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一位白宫工作人员读过不少中国高级领导人的“档案”,这一晚得以在餐桌上直接与“研究对象”聊天。

  此外,《华盛顿邮报》报道:晚宴最后,尼克松总统还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他穿过宴会厅,走向演奏的中国乐队,致谢并大加赞赏——晚宴上,乐队除了演奏中国乐曲,还特地演奏了一首美国民歌《美丽的亚美利加》。这首歌曲显然经过了精心挑选:它是尼克松的心爱之曲,并在其总统就职仪式上演奏过。

  热情好客尽显于细节;而予之回馈,也于微小之中彰显。224日《纽约时报》采用了一张特别的照片——尼克松满脸笑意地帮周恩来脱下大衣。该图片标题为“好客有了回报”。

  以长城为喻:任何城墙“都不能隔开世界上的人们”

  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相互尊重的友好事例比比皆是。

  1972225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标题为“尼克松访华之行保持好心情”,文中指出:“尼克松对此行不吝赞美,赞美中国的芭蕾表演,赞美食物,赞美文明,赞美其发展潜力。”

  224日,尼克松在游览长城时,对美国随行记者说:“不管是实体的城墙,或是意识形态上的城墙,都不能隔开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当我们看长城这座城墙时,最重要地是要明白,我们有一个开放的世界。”

  25日晚尼克松的告别答谢宴会上,他再次以长城为喻:“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

  拆除“城墙”的过程已经开始,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24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麦克斯的记者手记《崎岖之路》,列举了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以及意识形态的障碍等等。

  两国在讨论公报时几乎字斟句酌。据27日《纽约时报》发自上海的报道:直到26日凌晨5点,尼克松与周恩来还在会谈,而4小时之后,两人又碰面,一同飞往杭州。尼克松在杭州与美国记者拍照时透露,商定联合公报非常难,“改了又改”。

  最后诞生的版本是:中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美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阐述双方共同利益。

   “破冰之旅”从上海告别中国

  1972227日下午,《上海公报》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预发布。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由此郑重揭开。当天晚宴上,尼克松发表即席演讲说:“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立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

  次日,《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正式发表的公报。同一天,《洛杉矶时报》强调“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不约而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也强调了这一点。

  28日上午,周恩来将尼克松一行送到上海虹桥机场,美国记者们几乎都报道了“尼克松在机场的心情显然很好,很满意”。

  为期7天的“破冰之旅”终告结束。尼克松一行抵达的首个中国城市是上海,最后又从上海告别中国。27日《纽约时报》专门有一篇介绍上海的文章,标题为“中国能量中心”。

  “这是中国最大城市,也是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站。”这篇文章介绍上海从小渔村发展成中国最大港口城市的过程,并记下了上海“宽阔的街道、高耸的建筑、西式的两层洋房”,以及“大量自行车,只有少数空间留给卡车、公交车和偶尔可见的汽车”。

  28日《华盛顿邮报》也详细描绘了上海:“外滩很美”,“女性的穿着相对多样化”,“孩童看到外国人也不会闪避”。这篇报道还提及:“这个曾经有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城市,海关大楼的钟声是《东方红》的旋律。”

  美国欢迎仪式热烈:尼克松强调“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美国当地时间1972228915分,尼克松一行抵达美国马里兰机场。据29日《纽约时报》报道,包括尼克松女儿在内的5000多人在机场迎接。

  尼克松在机场发表了演讲,强调中国之行“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公报指出了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而不是掩盖彼此差异和分歧。”他说,“我们显示了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平静、理性地探讨分歧的。此行的最基本目标,是重新建立两国之间的沟通。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演讲中,尼克松以他“赠送中国杭州的美国树苗”来打比方:“正如我们希望树苗长成森林,我们也希望这趟和平之旅的成果能发展壮大。尽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1. 周恩来的外交点滴:“外事无小事,遇事多请示”
    2. 中美关系的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
    3. 浅析《纽约时报》中国雾霾报道的特点和启示
    4. 纸报消亡其实是个传说
    5. 刘颂杰:《纽约时报》上的中国撰稿人
    6. 英《卫报》:“软弱”的中国人有理有据有节
    7. 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8. 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西藏的报道探析
    9. 程早霞: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10. 传统媒体创新无极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