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玉树各民族群众合力抗震救灾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4-19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来源:新华社 2010-04-19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们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姐妹——玉树各民族群众合力抗震救灾纪实

  一场地震突如其来,一座古镇夷为废墟。

  这里聚居着1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藏族同胞。玉树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都在牵挂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各族同胞,都在关心着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各族同胞。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营救正在展开。

  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我们是生死相依的兄弟,我们是不离不弃的亲人。

  在救灾现场,在转运途中,在医疗地点,各民族同胞手挽手,肩并肩,团结互助,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在救灾现场深有感触地说,军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军队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各族群众也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救灾中,军队视灾区为故乡,视灾区群众为亲人,不仅投入救灾,还积极捐款捐物。部队在抗灾中也虚心向地方领导和藏族群众学习。大灾面前,藏族群众英勇顽强,积极自救互救,很多藏族群众、僧侣和我们的官兵战斗在一起。

  李长才说,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16日和一些藏族僧侣、群众一起在废墟中救人。僧侣和群众拉着我的手说,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大家就是一条心要坚决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玉树的美好家园。这些话让我非常感动。

  在救灾现场,到处可以看到各族同胞协同救人的生动场景。

  “一!二!三!”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贾树志带着战友们喊起了号子。身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也带着西钦寺的僧侣们和藏族群众用藏语喊起了号子。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的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间被打开了!

  一名藏族僧侣率先爬了进去,国际救援队队员何登科跟着爬了进去……16日13时48分,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被轻轻地抱了出来。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北京军区工兵团工程师刘向阳和扎西多吉用不同的语言彼此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谢谢”。作为这次救援行动的指挥员,刘向阳和扎西多吉指挥现场的国际救援队和西钦寺僧侣,合力救出被埋压的次乃拥青。事后,扎西多吉不住地与救援队员握手:“感谢你们!”刘向阳说:“你们也很优秀,我们配合得很好!”

   除了迷彩绿和黄色消防服之外,红色僧袍在地震灾区格外引人注意。记者在街头看到,各寺僧人匆匆来往于房屋倒塌的主要区域,许多人的手上伤痕累累。

  来自石渠县色须寺25岁的刘美多吉,与其他700多名僧人14日下午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赛马场,随即轮流与当地民兵一起展开搜救。“主要方式是用手挖。我们一共挖出了十几个人,其中5人还活着。”刘美多吉说。

  兰州军区玉树军分区武装部部长张兆明告诉记者,这些喇嘛与民兵队伍配合得很好,他们熟悉本地语言风俗,不仅能参与救援,有的还能做翻译,帮助外地救援人员和当地藏族人有效沟通。

  位于结古镇的玉树州体育场,是灾区最大的伤员救治中心。在这里,活跃着一批救死扶伤的志愿者。在体育场救治中心的登记册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都系着红丝带。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老兵志愿者”7人团队在“红丝带”队伍中显得十分特殊,这是由4名回族、2名汉族和一名藏族同胞组成的救援队。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们借了一辆“长安”小货车,带了30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和1000多元的药品,赶了1200公里路来到玉树。这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老兵团队到灾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药品送到医疗救治点。在接下来的3天3夜里,他们白天帮助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夜里席地而睡。队长马勇说,看到同胞受难,非常心疼,汶川大地震我们没有去,很遗憾,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到现场去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受难同胞。

  玉树地震发生后,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租车前往玉树地震灾区参与救灾。这6位村民来自茂县渭门乡椒园村,玉树地震发生后,椒园村村民们一起商议,抽选6名有技术特长、没有家庭负担、身强力壮的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上村民们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进发。担任6名村民救援队队长的何国兵对记者说:“茂县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国10个极重灾县之一,茂县人民经历了大地震,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爱,从大灾中走出的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灾难的痛苦。现在玉树地震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出一份力。”

17日上午,由105名成员组成的新疆医疗队刚刚抵达青海,就开始投身到开展救治灾区伤员的工作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维吾尔族骨科大夫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首先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对因骨盆多发性骨折并伴有失血性休克的藏族妇女代吉永措进行了会诊,并及时确定了手术方案。新疆医疗队接受的首批救治任务是14名地震伤员,大多为骨伤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才9岁。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说:“不管他们是谁,我只知道他们是我的同胞,要全力救治!”

  在西宁市收治玉树地震中受伤群众的13家医院里,300多名藏族大学生志愿者正忙碌着为藏族伤员做翻译,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藏族学生才多杰忙着为医生和伤员当翻译,为伤员办理各种手续。医院里20名大学生志愿者每个人胳膊上都系着一条红丝带。“收治伤员的第一天,我们就发现语言不通成为救治工作中最大的问题。”红十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姚凯华说,大部分伤员都是藏族,医护人员无法和病人交流。有些伤员在地震中受了严重刺激,心情烦躁,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疏导,使得病情加重。“藏族大学生不仅是合格的好翻译,也给了伤员心理上很大的安慰。”

  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穆斯林代表18日向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转交了西宁穆斯林捐赠的矿泉水、方便面、衣服鞋帽等20万元救灾物资和10万善款。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会主任马陟在移交物资后对记者表示,这些救灾物资和善款是4万名穆斯林在礼拜五的主麻日当天捐赠的一部分。他说,穆斯林群众在主麻日当天捐赠的物资和善款就达到了200万元,所有这些物资和善款将陆续移交给抗震救灾指挥部。

  马陟说:“中国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分信仰、民族,都是一家人,面对这场灾难,我们要相互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物资体现了西宁穆斯林群众对玉树地震灾区藏族同胞的关爱。”

    1.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2.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3.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4.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5.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6.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7.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8.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9. 中央和国家机关捐助玉树震区 胡锦涛等带头捐款
    10. 三部门出台地震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工作指导意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