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香港
请13亿人记住这位港人:黄福荣
发布时间: 2010-04-20    作者:陈晓星 杨明 文远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广州日报》 2010-04-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全国各地自发悼念英雄。

   玉树震灾中舍身救人的港人黄福荣,4月17日由飞机送他返回他的家园香港。警察仪仗臂缠黑纱为他引路,高官列队肃立接灵,黄福荣的灵柩上覆盖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称黄福荣的精神是“香港人的精神”,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网络文章中提出思考:“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福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与襟怀?黄先生的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黄福荣何止启示了香港人?所有的内地人也在感动与不舍中有了一个打量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都像黄福荣那样有各自的不如意:职业普通、身体有病、家境清贫、不善交际与言辞,但我们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没有自怜、抱怨、不满,而是把目光投向华东水灾、汶川地震、青海孤儿,把所有的时间和钱用于帮助不幸的同胞。“身为糖尿病患者却为白血病患者徒步奔走”,黄福荣的志愿者朋友留在博客上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素质与襟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暗自揣想,以帮助他人为己任的黄福荣,也许同时感受到了爱和信任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积极乐观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帮助他超越了日常的烦恼。

  救援黄福荣的人流泪回忆,黄福荣留在人间最后一句话是:“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一个生死关头仍然关心别人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香港人的光荣,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光荣,13亿人都应该记住他:黄福荣。

  据说黄福荣走的时候面容安详,眼睛半闭。他完成了自己“死在公益事业上很幸福”的人生设计。但他不会想到,他的离去,同时震撼了香港和内地,无数人在他身后经历了一番精神的洗礼,发出“前路有你,后人再续”的呼唤。香港街头的捐款箱前,一位失业几年的建筑工人掏光口袋,他说:阿福连命都舍了,捐点钱实在不算什么。大陆的志愿者们发誓一定要在黄福荣牺牲的地方建一所最好的孤儿院,“让阿福大哥瞑目”。

  玉树的救灾仍在继续,更多的人像黄福荣一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安息吧!黄福荣,我们向你致敬!

    1. 黄福荣:“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2.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3.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4.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5.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6.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7.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8.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9.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10. 中央和国家机关捐助玉树震区 胡锦涛等带头捐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