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阶段、新思路、新目标
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止步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的特点,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长远规划。
1.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和中国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范围的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发达国家进入新一轮经济调整周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也面临廉价劳动力优势日渐消退、产业升级的压力。1999年11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趋势,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他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从国内看,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物资相对充裕,为我们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的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机遇。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他特别强调,这次经济结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调整,而是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不仅要对低水平的、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坚决进行压缩,又要加快发展短缺的、技术含量高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能力,特别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还要对地区和城乡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市场供求问题,更要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着眼于长远发展。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作出了部署。江泽民在全会上提出了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方针: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方针,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动力、发展方向和根本目标,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可以说,这一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石之一。
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占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国大力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为此,江泽民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正是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之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2000年8月,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为我国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努力在21世纪先后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规划出前进道路。
2. 抓住20年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小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为适应历史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小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发展目标。对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作出了部署。2002年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文件起草组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21世纪头20年为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分两个1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确认了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也为我党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准备了条件。其中展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和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群众观念,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