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实践共同富裕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道路也越走越宽广。本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论述为线索,系统梳理和充分展现6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一、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文件中是1953年。这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1—662页。
这一《决议》是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起草的,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了起草,并对《决议》草案进行了重要的修改。在此前后,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中,毛泽东是第一个也是使用这一概念最多的一位。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共同富裕”一词最早出自毛泽东之口或毛泽东之手,但从上述意义上也可以说,“共同富裕”概念为毛泽东首倡。
《决议》要求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共同富裕”无疑是最明白易懂和最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道理。《决议》通过前曾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富裕”这一朴素而又凝练的词汇很快就进入了敏锐的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视野。也就是从这时起,“共同富裕”的概念开始广泛传播。
查阅党的历史文献和主要报刊、杂志,1953年以前,“共同富裕”一词未见出现过,而在1953年,这一词汇在《人民日报》连续出现了12次。在《决议》通过的12月,这一词汇则连续出现了9次。这一年,《人民日报》开设了“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专栏,其中诗人郭小川的文章直接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连在了一起。郭小川的文章标题就是“社会主义的路是农民共同富裕的路”。他在文章中指出:“怎样才能不走资本主义的路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走社会主义的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农村,社会主义就是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和新的农作法来经营农业,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人民日报》1953年12月12日。
正是“共同富裕”这一明白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有了朴素的理解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引导他们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如此,共同富裕的理念,也很快为广大工商界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所接受,鼓舞他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5年11月21日,《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就这样说道:“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天一天在蓬勃发展,我们的祖国一天一天在繁荣富强,我们国家的事业是无限宽广的,工作是做不完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人民日报》1955年11月22日。
第二年,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在致毛泽东的保证书中更是真诚地说:“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您的教导下,才懂得了资本主义腐朽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选择了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人民日报》1956年3月1日。
“共同富裕”就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类古老而长久的向往。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设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哲人与千千万万穷苦人民的追求。
然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描述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实现“大同”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我们却“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共同富裕的理想虽然不是共产主义者所首创,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始终如一的根本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没有提出“共同富裕”的口号或概念,那是因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而当我们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1953年,党内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年10月,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此同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步,毛泽东两次发表谈话,要求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并亲自领导主持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起草工作。“共同富裕”的概念在《决议》中出现决非偶然,它表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出身中国农村,对于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深恶痛绝。挥之不去的“大同”情结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他对“两极分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共同富裕”成为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说过:“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不搞资本主义,就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痛苦道路,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针对部分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7页。毛泽东坚定地认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页。
毛泽东避免两极分化引导大家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为党内和广大群众普遍接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也许这一进程有些急,有些快,有些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却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此后,在毛泽东看来,大凡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事物,他都满腔热情地倡导、支持;而大凡在他看来可能有害于共同富裕的措施,他都坚决反对。对于公平的过分追求,和对于“两极分化”的过分担忧,使毛泽东后来没能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在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中找到好的途径和办法,甚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可能实现的社会公平作了过高的、脱离实际的估计,把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于共同富裕,他试图让农民在过于单一的集体经济形式下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并确信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来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其结果是出现了吃“大锅饭”等平均主义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实社会中导致了人们的普遍贫穷。正如邓小平后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所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回望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和实践,他对于“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对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至今令我们感动。他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前提,至今使我们受益,而他的失误也同样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