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12-02-07    作者:侯惠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共同富裕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内需扩大的动力,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科学发展实质的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我们今天讨论这一问题,可以看到一个最为严重的挑战,就是所谓“普世性话语”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消解。因此,讨论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要突出其社会主义性质,包括突出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概念,以及对于这一概念的社会主义诠释。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论断

  “共同富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思想,它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论断。因此,它本质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共产党、属于工人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同富裕首先是个消灭剥削制度的问题。“共同富裕”的提出,从一开始就和超越资本主义弊端、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联系。共同富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价值基础,就在于其建立在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逐步消除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并最终消灭阶级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石上。因此,没有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反过来,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前提,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共同富裕。

  其次,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共同富裕视为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不出现新的阶级分化、内外矛盾能够较为协调解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这是后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唯一可能的现代化道路。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也才能确保民生问题的解决,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再次,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共同富裕不是追逐物质占有的共同发财,更不是物质至上主义,而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可见,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

  两极分化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性

  资本主义不可能有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颠倒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第一,“在于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第二,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特征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其第一个“颠倒”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颠倒。我们知道,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乃在于它有使用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可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却是“为卖而买”。从客观上看,这使生产和消费的脱离成为可能,因而包含了经济危机的隐患;从主观上看,则造成了人和物关系的颠倒,商品的属人性质被掩盖了,呈现出来的是物和物的关系,从而造成了“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心态。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可以引申出其第二个“颠倒”,这就是活劳动和死劳动的“颠倒”,或者说是劳动和资本关系的根本“颠倒”。由于“劳动被假设是在工资雇佣劳动的形式上,生产资料被假设是在资本的形式上”,因而不仅资本被当做会自行增殖、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运行,而且工资雇佣劳动也被最终归结为社会总资本的一部分而完全丧失作为剩余价值源泉的存在。这种颠倒不仅掩盖了两极分化的剥削实质,而且造成了重物轻人、重资本轻劳动的社会风尚。

  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性是以物为本,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两择分化是社会矛盾尖锐对立、经济发展内在失衡、社会财富挥霍浪费的根源;人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及其主导下的当今世界许多社会疾病(包括精神疾患剧增)的根源。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史已经证明,无论是一国的贫富分化,还是其主导下的“南北分化”、“核心和边缘的分化”,都是两极分化的表现;无论是“生存危机”、“生态危机”,还是“信仰危机”,都凸显了人类在当代的发展困境。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出主客观条件。

  共向富裕的科学内涵

  对于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同富裕”,必须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优越性表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切蛋糕”,也关系“做蛋糕”,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存在的绝对前提都是公平和效率最低限度的统一。任何社会制度更替,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种生产方式,都是以更高的劳动效率和一种新的公平形式来取代。所以,马克思认为任何生产力的提高都是人的解放的新表现,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的更替和人的自主活动类型的变换这三者大体上同步的过程,不存在它们之间长期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过在于能够做到效率与公平、物的生产和人的发展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最佳统一而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共同富裕仅仅看成是终极的理想价值,忽视其在每一个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实践价值。作为终极性的理想价值,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意味着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作为过程性价值,共同富裕要求在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体现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共同富裕是物质利益价值和强大的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从精神价值来说可以分三个层面:首先,要共同富裕就要有带头人,要有奉献者;要先富带后富,要带领群众致富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共同富裕就成为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时期先锋模范作用和牺牲精神培育的动力,应该成为共产党员创先争忧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标准。其次,从社会群体的层面看,要共同富裕就不能斗富、搞物质享受攀比,必须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的贪婪占有的扭曲的需要,培育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共同富裕是培育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动力,是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有力武器。从长远看,这也是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一种价值保障。再次,共同富裕还是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奋斗的社会氛围的一种精神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

  共同富裕是主导性价值和共同性价值的统一。不能把共同富裕看成是无倾向性的抽象公平,忽视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础和主导价值观的承载。共同富裕当然有共同价值,它要汇集所有人,但是靠什么来富、谁先富、怎么富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人民群众始终是主体。所以,共同富裕的过程本身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的过程,要真正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崇高的观念、工人阶级的观念、人民至上的观念以及和谐互助的观念等。

  共同富裕是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完善的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把实现共同富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充分表明了共同富裕的制度价值。这也是我们今天促进共同富裕所必须特别关注的方面。以上内涵表明,共同富裕不仅根本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和形形色色的平均主义格格不入。

  不难看出,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的社会主义制度,它的优越性可以概括为制度的优越性、现实的优越性和价值的优越性。第一,社会主义始终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制度特征,因而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第二,在生产力发展的每一水平上,社会主义都要自觉地、尽可能地做到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其他社会制度做不到的,或者被迫暂时去做的最大限度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优越性所在。第三,由于其价值目标是消灭阶级,而不是建立所谓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不是培育中产阶级。因此,其公平的内容主要是防止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把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把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和新的阶级分化作为另一重点。

  以“共同富裕”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破解“共同富裕”这一难题的指导,而共同富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中国的改革发展在今天处在一个关键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应对和把握。具体地说,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地走出“三个陷阱”(即中等收入陷阱、日本经济奇迹陷阱和美国模式陷阱),将会迎来无限美好的未来。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收入国家,由于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经济增长乏力,往往陷入长时段的经济停滞。由此造成各种矛盾激化、社会不安甚至动乱频仍,因而鲜有顺利进入高收入(人均10000美元)的成功范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4000美元,能否保持有质量的较高速的经济发展,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日本是极少数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范例,创造了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但是,日本经济奇迹到20世纪80年代末戛然而止,很快陷入了20多年的经济停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30多年,日本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美国曾被许多人视为健康发展经济体的样板。然而,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来美欧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宣告了“美国神话”的破产。这首先是“消费主义”的破产,其警示意义在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不能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内需要建立在人的健康需要上。同时,“主权债务危机”也是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宣告了通过“赤字财政”维持经济繁荣此路不通。

  “三大陷阱”表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确实已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依靠自己的开拓创新。而跳出“三大陷阱”的挑战则表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共同富裕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我们的主要应对思路。在今天的具体条件下,共同富裕可以作为贯彻这二大思路的突破口。共同富裕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内需扩大的动力,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科学发展实质的基础。从促进共同富裕人手去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 再论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2. 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
    3. 段娟:我国共同富裕进程中破解贫富差距难题的路径探索
    4. 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5. 郑有贵:用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经验应对新的财富结构挑战
    6.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回顾
    7. 共同富裕问题亟待破解
    8. 共同富裕推进艰难的原因及对策
    9. 共同富裕: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追寻
    10. 郑有贵: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态势下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