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前进中战胜新的困难和挑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随后又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新问题。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作了规划。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目标,首次提出了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小三步走"战略构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规划出具体步骤。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商品供应日渐丰富,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使得我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结构性相对过剩,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约束。这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一方面,它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的传统面貌;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尚未完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遇到有效需求不足时,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同时显现出来。同时,在市场的作用下,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恰在这时,1997年又出现震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低迷,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我国沿海地区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工厂开工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遇到一个新的瓶颈。
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党中央沉着冷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对策。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困难。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及时作出反应,于1997年12月发出通知,要求"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努力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2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出了"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应对方针。强调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启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民币不贬值,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这场危机。与此同时,中央高度重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1998年5月,中央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努力突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这一企业改革的难关,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提高活力创造条件。1999年4月至8月,江泽民先后主持召开五次企业改革座谈会,对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结构、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一整套企业改革和脱困的思路。同年9月,根据这一思路,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在多方努力下,我国继战胜通货膨胀之后,又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突破了改革中的又一个难关,这也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