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和机制,搞活微观经济。其中有三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第一,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建立统一、有序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经过几年的摸索,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一系列提法上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第二,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1993年,党中央确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当年11月,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并就现代企业制度特征和要求作出了规定。1995年后,中央又先后提出了企业改革要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搞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一般国有小型企业等一系列改革思路,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受到忽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予以高度重视。江泽民在1992年的武汉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调要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和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支持体系。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党最终形成了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同时,党中央和江泽民还先后提出了农业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引导农民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的飞跃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而形成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新思路。
3. 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统一起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旧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体制型障碍,还面临着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结构型障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经济,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过度依赖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的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大量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相背离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旧的经济体制的遗存相互纠结在一起,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重要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1993年后,随着经济过热现象的出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更加突出。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把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起,列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关键。
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既要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要靠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靠在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于1995年正式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提了出来。
这些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对更新我国经济发展思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到1996年,我国克服了经济过热,控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调控,首次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死了再放"的经济发展怪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