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形成一个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要求
“今后我们农民的生活也有保障了!”说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河北省邯郸县河沙镇小堤村60多岁的农民王金贵喜不自禁。去年,邯郸县作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从试点单位开始,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可以拿到55块钱。这个钱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温家宝总理2009年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当年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古老《礼记》上描述的这一梦想,在21世纪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支持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必然。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的战略抉择。
进入新世纪,面对薄弱的农业基础、低水平的农民收入、滞后的农村发展,党中央科学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准确判断我国的发展阶段,果断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七根坚强的柱石,支撑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公共财政对“三农”覆盖持续扩大。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把“三农”作为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的战略重点。从2004年的1500多亿元到2010年的8183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投入7年增长约4.5倍。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快农村的饮水、公路、沼气、电网、通信、文化、危房改造等建设。几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农村能源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阴县太平村,过去农民去县城交公粮和“任务猪”,全靠肩扛人抬。如今,这个村新修了水泥大道,两边的卫生室、连锁超市和敬老院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成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缩影。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推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方向。几年间,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用再交学费书本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4800万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去年在全国10%的县展开。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使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逐步织就了全国亿万农民“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生活有医保,养老也放心,买家电农机国家还给补贴”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政策保障网。
——对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着眼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我们已经确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