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1953—1956年人民海军的初步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0-08-20    作者:贺怀锴    来源:国史网 202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并在接收国民党起义、投诚舰艇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工作。百余年来屡遭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的中国开始建立一支人民自己的海军,这是中国历史伟大转折关头的一个重大事件”。1949—1952年,人民海军处于初创阶段,1953—1956年是人民海军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装备和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为以后人民海军的不断壮大夯实了基础。目前,学界关于人民海军的研究多集中于初创阶段,对1953—1956年人民海军的建设及发展关注不足。本文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对该时期人民海军的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舰队发展、人才培养、海军作战与苏联援助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民海军的初步建设

  1953年,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人民军队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几年的创建,人民海军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毛泽东指出,人民海军的发展“还只是一点萌芽”,他强调:“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1953—1956年,人民海军确定了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组建了东海、南海舰队和海军旅顺基地,补充了舰艇装备,完成了由单一兵种(水面舰艇部队)向五大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陆战部队)与后勤保障部队相结合的转型。

   (一)人民海军的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

  早在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提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953年2月,毛泽东首次视察人民海军舰艇部队,为人民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海军首届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上提出:“建设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把任何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歼灭在海洋里”。11月,周恩来在上海检阅华东军区海军舰艇部队时为人民海军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奋斗!”

  在中央领导人相继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目标同时,毛泽东注意到现实条件的局限,1953年12月4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海军建设做出指示:“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目标为人民海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费有限,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海军又是白手起家,因此只能逐步地实现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目标。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1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在全军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代表海军小组就海军发展问题提出,人民海军“必须有计划的建设,逐步生长,它不像其他兵种建设那样快”,因而“海军建设事业是长期的”。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原子时代陆海空军建设方针》的报告,建议“目前海军建设应以鱼雷快艇、潜艇和水鱼雷轰炸机为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摸索,1956年,海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确定了人民海军发展的指导方针,即“在海军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在海军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必须服从发展空军和防空军为重点并相应地发展海军的方针……在海军建设的内部关系上必须服从以发展空、潜、快为主并相应地发展其他各兵种的方针”。当时人民海军各项建设都是按照这个指导方针展开的,历史事实证明,人民海军坚持这一方针是正确的。

   (二)组建东海、南海舰队及海军旅顺基地

  人民海军建军初期,相继组建了2个军区海军和1个基地,即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和青岛基地。1955年10月,奉国防部命令,华东军区海军改编为东海舰队,中南军区海军改编为南海舰队,原所辖舰队编制改组为支队编制。东海舰队原第5舰队改称登陆舰第5支队,原第6舰队改称护卫舰第6支队,并新建快艇第6支队。陶勇任东海舰队司令员,袁也烈任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原第1舰队改称混合舰第1支队,并新增快艇第11支队。赵启民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周仁杰任副司令员。到1956年,东海舰队与南海舰队已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一支海上作战力量。同时,在苏联的援助下,青岛基地实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到1956年,拥有军舰近百艘,下辖驱逐舰第51大队、潜艇第1支队、练习舰支队、快艇第1支队等部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时,赫鲁晓夫率团访华并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其后中苏双方于1954年10月发表《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议定1955年5月31日前苏军自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5年2月,人民海军成立旅大防卫区接收委员会海军分会,负责接收事宜。4月5日,中方有偿接收的苏军设备“主要有小型鱼雷艇、护卫艇、各型辅助船共66艘”等,无偿接收的苏军设备主要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2艘、护卫艇2艘”等。中国顺利接收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标志着该地区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接收苏联装备的基础上,5月,中央军委决定以铁道兵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以及海军部分部队组建海军旅顺基地,罗华生为司令员,彭林为政治委员。至此,人民海军已建成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拥有青岛、旅顺2个海军基地。

   (三)舰艇的引进与自主制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人民海军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抗美援朝期间,战争形势决定要优先发展陆军、空军,毛泽东为此于1952年2月亲自到海军司令部,提出“抗美援朝需要飞机”,“是不是可以先给空军买飞机”。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表示,“国家穷,底子薄,要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和财政情况,要从大局着眼,必要时发展海军的速度只得先放慢一点”,因此“坚决拥护毛主席和中央的决定”。1953年后,人民海军引进装备进入新时期。6月4日,中苏签订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以下简称“六四协定”),按协定规定,苏联在1953—1955年向中国交付“各类战斗舰艇143艘”,其中10艘为成品,其余均是半成品,包括辅助舰艇84艘及飞机、鱼雷、海岸炮等相关设备,协定还包括中国向苏联购置的“护卫舰、潜艇、扫雷舰、大型猎潜艇、远航鱼雷快艇等五种型号舰艇的全部技术图纸资料和一批材料、设备”,这为中国仿制苏联舰艇提供了技术支撑。按照“六四协定”的规定,苏联陆续向中国交付了驱逐舰、潜艇、驱潜舰、扫雷艇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苏联购置的4艘驱逐舰,分别被命名为“鞍山”“抚顺”“长春”“太原”,这4艘驱逐舰的排水量都在3000吨左右“,就初创时期人民海军的水面舰艇来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战斗力量”。

  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几年里,人民海军主要靠修复旧舰艇和改装商船来补充舰艇,为了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人民海军逐步开始着手自行建造机帆船、小型巡逻艇等。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对“长江”舰官兵讲到,我们要建造自己的军舰,一个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实现不了,就来第二个五年计划,还不行,就再来一个五年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实现自主建造军舰,“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有自己的军舰”。9月,朱德在听取萧劲光汇报国内造船工业生产情况时指出:“你们要抓紧搞造船厂。海军不是先去搞大舰,而是要先搞巡逻艇、快艇、炮艇”。早在1952年下半年,海军舰船修造部就开始由总设计师徐振骐主持设计50吨级巡逻艇,并交由江南造船所施工,到1955年共建造了82艘,这是人民海军“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50吨级巡逻艇,代号为53甲型”。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海军舰船修造部设计出了75吨级巡逻艇,“先后共建造了75艘。这是海军第二代巡逻艇,代号为55甲型”。到1955年底,人民海军“自行设计建造各型巡逻艇、登陆艇、运水船、自动驳船等共计236艘,12556吨”,为此后人民海军自主研发各类舰艇奠定了基础。

   (四)人民海军兵种的完善

  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包括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登陆舰等和各种勤务舰船。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条件限制,人民海军仅组建了护卫舰、鱼雷艇、登陆舰部队,驱逐舰部队尚未成立。从1951年起,人民海军先后抽调了3批共100余名干部赴苏联海军学院培训,重点学习驱逐舰、护卫舰的装备技术和操纵原理,为筹建驱逐舰部队做了组织上的准备。1953年6月,中苏签订的“六四协定”中包含4艘驱逐舰。为了做好接收工作,1954年3月,以华东军区海军护卫舰第6舰队和留苏归国学员等为基础组成了青岛基地第1、第2训练大队。7月,以这两个训练大队为基础成立了海军驱逐舰大队。10月,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2艘驱逐舰完成交接。为了接收向苏联订购的第二批2艘驱逐舰,同月底,海军护卫舰第6舰队和海军联合学校的部分人员组建了第3、第4训练大队。1955年6月,第二批2艘驱逐舰完成交接,并编入驱逐舰大队战斗序列。人民海军驱逐舰部队从诞生之日起就进行了紧张的正规训练,以后又陆续承担了新武器装备的实验任务,对人民海军的正规化建设和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组建潜艇部队,人民海军于1951年成立了200余人的潜艇学习队,赴旅顺苏联海军潜艇部队学习。1953年2月,周恩来在旅顺视察潜艇学习队时说:“我们国家需要一支水下作战力量。我们要勇于进入新的领域,开创新的事业”,并题词“:遵照毛主席指示,学会潜艇作战”。1954年6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人民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标志着人民海军有了潜艇部队,并陆续接收了从苏联购置的4艘潜艇。7月23日,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视察独立潜水艇大队,撰写了《潜艇上留题》一诗,其中写道:“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面对侵略者,必须有海防。水上多舰艇,空中能飞航。海底深千尺,潜水亦所长”,充分肯定了潜艇在海战中的重要性。1955年,中国又接收了从苏联购置的4艘潜艇,9月,独立潜水艇大队扩编为潜水艇第一支队,隶属青岛基地。中国潜艇部队的组建填补了水中作战力量的空白,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发展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的同时,人民海军也十分重视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建设。第一,组建并重点发展海军航空部队。1952年6月,人民海军在上海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1师,标志着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正式诞生。1953年,陆续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2、第3师。至1955年底,人民海军已组成了6个航空兵师和5个独立团(队),装备各型飞机515架,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东海、北海、南海舰队航空兵领导机关也相继建立。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基本上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为主的作战指挥体系”。第二,扩建海军防空兵部队。人民海军高射炮部队组建于1950年,至1956年初已编有8个团。1954年3月,人民海军拥有第一部对空警戒雷达后,即组建了第1雷达营。同年,组建了海军探照灯第1营,至1956年,海军已拥有探照灯部队4个营。海军防空兵部队的组建和完善加强了海军的对空防御能力。

  人民海军逐步推进岸防兵部队建设。岸防兵的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方,掩护近岸交通线,封锁航道,支援在濒陆海区活动的舰艇,支援岛岸、要塞的守备部队作战。早在1950年,人民海军即在青岛组建了第一个海岸炮兵营,此后不断扩编,到1955年底,人民海军“共建有19个海岸炮兵团,拥有各种口径海岸炮343门,在海军、舰队、基地3级领导机关也都设有岸防兵部门,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岸防御兵力的作战体系”。

  人民海军组建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为独立地或配合陆军部队实施登陆作战,夺取登陆点和登陆地段。1953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以原步兵第89团团部和第1、2步兵营7个建制连及炮兵营中的57毫米炮连为基础,组建海军陆战队第1团”,归华东军区海军领导。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支陆战部队。1954年12月,以“海军原有的一个陆战团及水陆坦克教导团为基础,抽调华东军区水兵师师部及水兵2团,合并组成了海军第一个陆战师”。

  此外,人民海军还相继组建了“侦察、观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气象、防险救生、防化学、后勤供应和修理等”专业勤务部队,以保障海军各兵种部队行动。

  经过几年建设,到1956年,人民海军初步建成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陆战部队五大兵种部队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海军建设初具规模,“中国人民的一支新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已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人民海军的人才培养

  除了解决好装备的问题,人民海军还需要解决人与装备的结合问题,“有了好的武器装备,如果不会使用,开不动,打不准,这些东西就等于一堆废铁”,归根到底,人才是海军发展的关键。

  人民海军创建之初,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建军基础,随着军事技术学习的不断深入,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日益认识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1952年6月,萧劲光等5名海军领导人“共同签发了向文化进军的‘动员令’”,明确指出:“掌握技术——这就是人民海军建设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迅速地提高全体人员的文化水平”,并决定于1952年6月到1953年6月在海军内部开展文化学习运动,“全面消除文盲,提高文化”。开展文化学习运动之初,“初小程度以下及文盲和半文盲占全海军需要学文化的(初中毕业以下)总人数的65%(其中识1500字以下的人员即占49%),高小程度的占25%,初中程度占10%”,到运动结束前夕,“初小以下的占全海军需要学文化的总人数的34.8%(其中识1500字以下人员占7%),高小程度及高小毕业者占53.84%,初中程度及初中毕业的占11.36%”,人民海军部队官兵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1953年6月后,文化学习转入以干部教育为主的巩固提高阶段,主要通过举办文化夜校、文化轮训队和速成中学等方式提高人民海军军官的文化水平。文化夜校在当时办得最多,仅1956年“海军就办有夜校160所,学员24000多人,其中军官占将近一半”,对提高干部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军官参加文化轮训队和速成中学都是离职学习,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安庆办有6所速成中学,培训的对象“上至中将,下至少尉,约有五六千人”,为以后军官进行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鉴于原陆军官兵不懂海军技术,为使其尽快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1949—1952年,人民海军掀起了突击学习技术的热潮。通过几年的学习,人民海军“各兵种部队,各学校和机关业务部门的多数干部在各自的专业方面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初步的海军业务技术知识”,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53年6月,人民海军官兵“开始转入正规的军事训练,并很快出现了苦练军事技术、钻研海军战术的热潮”。11月,周恩来在长江口检阅“武昌”号、“沽河”号军舰以及鱼雷快艇上的海军部队时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奋斗!”“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为巩固祖国的海防而奋斗”。到1956年,原陆军转入海军的官兵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军舰的相关技术,如王维福“本来是一个人民解放军的普通战士,完全不懂海军中的任何技术”,通过学习海军相关技术,“已成为一个舰艇的指挥员”,这也说明人民海军在不断“成长和壮大”。

  海军学校是培养海军人才的重要基地。1949年8月,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创办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以下简称华东海校),1950年12月,华东海校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1949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大连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以下简称大连海校)。1949—1952年,还组建了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海军炮兵学校、海军潜艇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海军后勤学校等,同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设立了海军系,旨在培养海军中级和高级指挥干部。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设立了海军工程系,旨在培训海测、雷达、造船等工程技术人才。1954年4月,大连海校所属两所分校(指挥分校和机械分校)分别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械学校。1953年后,人民海军各学校逐渐步入正轨,并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为教学服务”,向海军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到1957年,海军各学校“已拥有一支2800多人的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员队伍”,“共编写出各种战术、技术教材580余种”,“共培训各级指挥干部和各类技术干部14900余名,专业军士和专业兵21500余名”,为人民海军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此外,人民海军还向苏联派遣了海军留学生。1951—1952年间,人民海军向苏联派遣的主要是初级和中级干部,1951年派遣了53人,1952年派遣了63人。1952年8月,海军副政委刘道生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中写道:“现在送苏联学习的,仅是初、中级干部(最高的是营级),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舰队以上的干部一个还没有”,将来有了军舰,“则无好的指挥员”,他建议“派遣高级干部赴苏学习”。1953年后,中国人民海军分6批(4批本科班、2批速成班)共派出几十名高级干部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到1956年,人民海军派往苏联“海军院校学习的干部共为294人”。留苏学员回国后,均走上了海军机关和舰队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

   人民海军维护海疆安全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不甘心失败,占据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利用其海军、空军“疯狂地扰乱渔民的生产和阻挠海上的运输”。1949—1952年,人民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突破国民党军的海上封锁和剿灭海匪,保护沿海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1953年后,在美国的援助下,国民党将所属海军整编为“四个作战舰队,一个登陆舰队,一个后勤舰队,共十三万吨,计38000余人”,其海军、空军依托占领的沿海岛屿不断侵犯大陆,并准备实施“反攻大陆”计划。鉴于“敌人向前伸,我们也要准备力量向前伸”,人民海军对国民党占据的沿海岛屿发起了攻势。通过实战,人民海军锻炼了作战能力,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也保卫了东南海疆的安全。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盘踞在东南沿海的核心据点是大陈岛和一江山岛,其外围有大鹿山、小鹿山、羊屿、鸡冠山四个岛屿(以下简称四岛)和积谷山岛、东矶列岛。为压缩国民党守军的生存空间,保证东南沿岸航线安全,1953年5月29日,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参战部队发起联合作战夺取了四岛。6月19日,“反共游击总指挥”胡宗南亲自督战,国民党海军1600余人对驻守四岛的人民解放军进行反扑,并登陆羊屿、小鹿山,还企图向其他两岛进攻。由于我驻岛部队坚守阵地以及人民海军舰艇部队、陆军部队陆续驰援,20日24时,“羊屿之敌大部被歼,少数乘船溃逃”。21日,“小鹿山之敌被歼300余人,余敌逃窜”。人民解放军重新占领羊屿、小鹿山后,华东军区海军决定,“迅速发展小鹿山、羊屿等岛的胜利,拔除南北航线上的障碍——解放积谷山岛”。24日,华东军区海军一举夺取了积谷山岛。东矶列岛为大陈岛与一江山岛的前沿据点,195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致电华东军区:“应组织现有力量,积极寻找战机”,以便实现“转变该区海上对敌斗争形势”。按照总参谋部的指示,5月11日,华东军区海军向东矶列岛发起攻势,20日占领该岛。人民海军攻占东矶列岛,“这不仅前伸了我军力量,压缩了敌人活动范围,巩固了三门湾一带的海防,保障了渔业生产和内海航运的安全,而且使大陈、一江山、渔山岛之敌完全暴露在我海空打击之下,为今后继续打击敌人、解放沿海岛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江山岛是大陈岛最重要的前哨据点。国民党军1000余名守军利用险峻的地形和碉堡固守阵地,宣称一江山岛防线“生物不能通过”。在发起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之前,人民解放军在一江山岛前线集结兵力1万余人,并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有计划地掌握了一江山岛附近的制海权和制空权。1954年11月,人民海军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军舰,这“对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955年1月10日,人民海军102鱼雷快艇单艇单雷击沉了国民党军“洞庭”号炮舰,创造了海战史上的一个光辉战例。人民海军击沉“太平”号军舰及“洞庭”号炮舰后,“敌人的水面舰艇便不敢出来活动”,同时我航空兵“通过积极的战斗活动夺取了沿海一带的制空权”,并“使登陆队在航渡中没有遭受来自空中和水面的敌人的袭击和破坏”。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登陆部队“在海空军掩护之下,以英勇坚决的攻击,不过两小时,就迅速肃清了盘踞岛上的蒋贼军”,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这次战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进行联合作战的能力。

  大陈岛是国民党在浙江沿海的最大据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大陈岛蒋贼军的前哨据点一江山岛以后,迫使大陈岛蒋贼军愈来愈处于不利地位”。蒋介石开始考虑撤退事宜,并与美方通报此事,“希美国对大陈方针作一最后之决定,俾我可照其方针有所准备”,同时着手安排大陈岛平民陆续撤出。1955年2月初,台湾当局开始拟定从大陈岛撤退的“金刚计划”。6日,慑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台湾当局最终决定:“将大陈岛屿之驻军转移使用于金门、妈祖等重要岛屿”,以集中力量守卫台湾,美军同意“协助与掩护”。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东南沿海一系列海战的胜利,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有了强大的陆军和空军,而且有了迅速成长的海军;海军在今后执行解放沿海敌占岛屿、解放台湾以及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海防这个光荣的战斗任务中,一定能和兄弟军兵种一起,担当起自己应负的战斗任务”。人民海军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到1956年,人民海军配合空军和陆军,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外的东南沿海岛屿,改变了东南沿海的斗争形势。

   苏联援助与人民海军的自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不仅向中国人民海军援助了大量的装备与技术,还派出了大批海军专家。据萧劲光回忆:“我到海军任职后,每年都要聘请来一批,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人”,苏联海军专家被“分到了各个部队、各院校、机关各部门,分到学校去的最多”。

  苏联专家对中国海军学校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军队训练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一,在中国海军学校建设中,苏联海军专家一方面帮助中国教员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材,有时还亲自授课;另一方面帮助中国海军学校完善规章制度,为以后中方独立办学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第二,苏联海军专家帮助中国人民海军“机关业务部门制定条令、条例”,使得人民海军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快速地完善起来。第三,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苏联海军专家“帮助我们拟制了海军军训组织计划,编写了各种舰艇战斗训练教范、战斗训练守则及其他指导性文件,并帮助我们组织实施了战役、战术训练”。1956年前,人民海军在历次沿海夺岛战斗中,“海军各编队战斗任务的区分、战术手段的选择,基本上是以苏联海军的军事科学为依据的”,一次次战斗的胜利“证明了苏联军事科学的先进性”。总之,人民海军能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是与苏联专家的帮助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因为科学技术和人才基础薄弱,故提出向苏联学习。1953年9月,朱德在视察大连海校时提出:“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掌握现代海军作战技术”。萧劲光认为“:海军从一开始就重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做法,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他还生动地比喻苏联海军专家是“中国海军生长的接生婆”“中国海军生长的保姆”“中国海军发展的教员先生”。但在开始学习苏联时“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有人主张完全学苏联,而没有注意自主发展问题。如“有的同志在部队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方面,也模仿苏军吃面包、奶油,喝凉茶”;甚至有人在建军制度上“对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委员制度等也产生了疑义,主张像苏军那样实行‘一长制’”。人民海军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注意自主发展的问题。如人民海军在组织战斗时,“不是一成不变地搬用苏联海军登陆战的条令和原则,而是根据它的基本精神,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又如关于条例制度问题,苏联专家提出要“无条件执行条例”,中方认为苏联的条例制度“绝大部分,我们都是适用的”,但由于中国有一些特殊情况,即中方“实行的是党委集体领导首长分工负责制等”,因此对苏军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可见,人民海军在寻求苏联援助的同时越来越注意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这为此后人民海军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建设一支比较强大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力量,应成为全军建设的中心环节”,人民海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1953年后,人民海军在苏联的援助下,在兵种完善、舰艇补充、人才培养与训练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56年,人民海军已组建了东海与南海舰队,建成青岛与旅顺2个海军基地,“拥有各类舰艇1300余艘,各种飞机360余架,以及大量的岸炮、高炮”。虽然“舰艇和飞机大多相当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水平,但是我们毕竟有了一支包括各兵种的、初具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在对国民党海军的作战中,赢得了一场场海战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海疆的安全,并为人民海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1956年间,人民海军在装备武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人民海军家底薄弱、经费有限、人才短缺,国家工业基础及技术落后,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该时期人民海军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军舰而言,人民海军的军舰构成多以小型舰艇和一些老旧舰艇为主。其二,就人才而言,人民海军官兵主要掌握了初级的海军知识,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战术的掌握不足。其三,就自主发展与寻求外援而言,该时期人民海军舰艇、技术等主要仍依靠苏联援助,尚未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由于人民海军白手起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突飞猛进的飞跃,因此要逐步实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目标。

  人民海军在起步之际虽然筚路蓝缕,但经过70多年的奋进发展,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一支能够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战略力量。

  [作者简介]贺怀锴,历史学博士,校聘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75000。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责任编辑:郑珺]



    相关文档
    1. 人民海军的创建与奠基
    2. 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3. 组建新中国海军领导机关
    4. 叶飞与海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
    5. 建设强大人民海军是维护海洋权益支柱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治国理政的核心经验
    7. 毛泽东对实现中国梦的奠基性贡献
    8. 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9. 毛泽东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实践
    10.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