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 2011-01-14    作者:文 杨山山 图 钱 陵    来源:《红岩春秋》 2011-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学术与文化的联袂
  “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与制式的学术研讨会有所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除举行2场主题报告、9场分组讨论外,会议期间还进行了与会议内容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学术与文化联袂,让与会者走进了生动的历史情境。
  一场古韵盛典。《潇湘水云》、《二泉映月》、《流水》、《阳关三叠》……铮铮琴音,深邃高远,意境开阔,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令人久久回味。8月14日晚,“三峡流泉——抗战西迁古琴清赏会”拉开帷幕。当4张瑰丽的古琴陈列于众人面前,当北宋“松石间意”琴、唐代“襄”琴、北宋“凤鸣”琴、明代嘉靖落霞式琴奏响琴音,与会学者发出了阵阵赞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藏有较为完好的古琴44张,其中相当一部分乃抗战西迁时随民间迁徙而到重庆。70多年前,在烽烟炮火中,国家级博物馆大批文物南迁继而西迁,学术界对此已早有关注,且研究成果不少。鲜有人知的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民间文物也跟随他们的主人走上了西迁之路。抗战胜利后,这些历经曲折的文物有相当部分留在了重庆,以后陆续入藏西南博物院(后改为重庆市博物馆,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
  那时,许多古琴家和爱好者也往大后方转移,带着他们珍贵的古琴来到重庆,继续发扬光大中国古琴文化,并用古琴宣传抗战,凝聚人心。天风琴社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著名琴家徐元白在南京组织“清溪琴社”后,抗战时在重庆成立了“天风琴社”,参加者有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于右任、冯玉祥,有荷兰驻华使馆一等秘书高罗佩,有重庆本地琴人杨少五、张孟虚等等。三峡博物馆现藏古琴中就有杨、张二人当年的收藏,其中还有“天风琴社”的题刻。
  一次祭扫。8月15日清晨7点40分,细雨纷飞。位于北碚梅花山的张自忠将军烈士陵园在青松翠柏掩映下,庄严肃穆。与会学者手持黄菊,缓缓步入将军陵园。
  张自忠将军是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的抗日名将、民族英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在随枣战役中,他指挥部队英勇杀敌,取得田家集作战的胜利,使日军渡河攻击襄樊计划落空,被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
  1940年,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之下,5月1日,张将军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其情灼灼,字字千钧。6日晚,张将军亲率右翼兵团部分兵力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与日军激战,并逐步控制局势,引起日军严重不安。此时,张将军所部无线电密码被日军破译,战略部署及驻地亦为日军所洞悉。5月16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张将军所在的南瓜店以北的小山村沟沿里实施包围夹攻,张将军带队殊死拼杀……
  来自南京市档案馆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档案,再现了张将军以身殉国的全过程,“当冲到距这个高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官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张将军的忠义壮烈,也让日本人肃然起敬,他牺牲后,被日军庄重收殓,埋葬于陈家集(现湖北省襄阳县内),坟头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1. 岛内反对“台独”、赞同“九二共识”的主流民意
    2. 台湾选战的“定海神针”
    3. 2011年对台工作会议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4. 陈云林与江丙坤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5. 谋求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
    6. 两岸互释善意方能行稳致远
    7. 两岸历史性握手——“汪辜会谈”始末
    8. 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开幕
    9. 两岸两年跨越一甲子:要政治智慧不要歧视攻击
    10. 两岸关系发展要有大方向的规划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