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发布时间: 2011-06-27    作者:秋石    来源:《求是》 2011-06-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之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基本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体现在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始终围绕国家发展要务,认真考察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如2008年,各民主党派通过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多个建议和意见。民革中央《关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几点建议》,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台盟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几点建议》等,都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采纳。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区、发展职业教育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各项决定,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宪法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共中央、国务院事先都以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决策过程之中,并已基本形成一项制度。各地党委、政府也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是每个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与西方多党制相衔接的是政治选举中的竞争、对抗和抹黑。在不少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和地区,各政党为上台执政进行残酷争斗,为选票甚至不惜挑起族群矛盾、制造社会对立,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灾难。西方国家竭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却是长期的社会纷争,甚而内战频发、民不聊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方面,形成了高度政治认同和强大社会凝聚力。在当今中国,试问有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果舍此而搞“多党制”,无疑是自取其祸、自乱其国。

  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入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同中共干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国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31个省区市政府基本上都有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或助理。这些做法调动了党外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还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党风监督员。他们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帮助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是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

  (课题组成员:周淑真 王安琪 杨发喜 牛京辉)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研究回眸与改进建议
    2. 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3. 刘维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考察
    4. 我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
    5. 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制度化平台建设
    6. 重视政治协商加强党的领导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与国家决策程序
    9.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依据
    10. 中国政党协商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