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铭记那段历史是对抗战老兵最好慰藉
发布时间: 2015-08-14    作者:    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5-08-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政府向这些民族英雄发放补助金,其意义远在物质奖励之外。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褒奖和致敬:国家从未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劳,并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号召:每一位为人民、为民族出过力流过血的战士,连同那段峥嵘岁月,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决不能忘记。而这,也是对抗战老兵的最好慰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要求,民政部、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向部分健在的四类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9月份前发放到位。四类发放对象中,明确包括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回乡务农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大多已近风烛之年。对他们来说,参加抗战、保家卫国往往出于本能,彼时生死尚且置之度外,并没有想过个人待遇。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政府向这些民族英雄发放补助金,其意义远在物质奖励之外。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褒奖和致敬:国家从未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劳,并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号召:每一位为人民、为民族出过力流过血的战士,连同那段峥嵘岁月,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决不能忘记。而这,也是对抗战老兵的最好慰藉。
  一位老兵曾说,“我不怕死,怕的是这些后辈把我们那一辈遗忘了,忘了那段历史。”铭记历史,首先要铭记的便是落后就要挨打、涣散就要受欺的历史教训。日本法西斯的悍然入侵,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的深渊,也将当时中国的贫弱涣散暴露无遗。“七七事变”之前,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与已大踏步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在经济实力、技术形态和军备状态上的差距几乎是整整一代。弱国之弱既在物质,也在精神。已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的中国社会,军阀割据、纷争不断,形如一盘散沙。于是日军铁蹄所到、战火绵延之处,满目山河破碎,百姓家破人亡。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写满了“国殇”,应当为我们永远铭记。
  与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对手抗衡,必定艰苦卓绝;而最后的胜利之所以属于中国人民,离不开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杨虎城将军曾指出的,“我认为中国的力量不在飞机和坦克,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刻骨铭心的伤痛让中华民族的觉醒、团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毫不留情的炮火让中华儿女懂得了生死关头不战必亡的道理,抱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从而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激发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支撑着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又一次挺起了脊梁,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开启了“凤凰涅槃”的新征程。
  硝烟散尽,但70年后的今天,一代人用热血守卫的正义、公理,那些最基本的史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侵略者的道歉与谢罪始终缺席。不仅伴着电波杂音的《终战诏书》未出现“投降”字眼,日本政府和媒体一直以来仍将“8·15”称为“终战日”而非战败日,右翼势力蠢蠢欲动,粉饰战争、为罪行翻案的势头不减反增。而更让人痛心的是,作为受害国,也作为战胜国,我们国内有些人也以为战火已远,对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选择性遗忘;还有些人别有用心,故意歪曲历史、污蔑英雄;还有些“糊涂虫”热衷消费历史,恶搞民族生死存亡之战……凡此种种,皆是背叛、遗忘、割裂历史,这是抗战老兵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需要警醒之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中国,早已摘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昂首阔步地走在逐梦之路上。但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掉曾经痛彻心扉的历史教训,而要以史为鉴,致力于让民族更加富强;都不能丢掉伟大的抗战精神,而要从中汲取更多宝贵能量,助力中国行稳致远。
    1. 谢春涛:党章,每个党员都需时刻铭记
    2. 在铭记历史中珍爱和平
    3. 学习习主席讲话:在铭记历史中珍爱和平
    4. 李捷: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5.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6. 铭记抗战历史 共创美好未来
    7. 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8. 李 哲:白纸黑字铭记历史
    9. 铭记历史,激发开创未来的力量
    10. 不忘卢沟枪声 铭记历史沧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