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5年,是科技发展战略的深化阶段。此间,我国在坚持“依靠”、“面向”战略的同时,稳定和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攻关”、高技术研发、主要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加强了环境、资源、人口与卫生、劳动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
21996~1999:深化改革,科技创新
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文化、生产和市场的紧密结合。《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6页。
1997年,中共十五大系统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结和规划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科教兴国,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已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在加强原始性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但和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原始性创新不足已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6月8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是中央针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要决定,由此,形成了“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此相呼应,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如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等,在1999年前后形成了一股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高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是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客观要求。1999年,我国从宏观上确立了“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微观上又有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国防科技等具体政策,同时该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因而整体实施效果较好。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加剧的条件下,科技发展战略作出四大调整。其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其二是科技发展战略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转变。其三是向追求技术的集成、追求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方向转变。其四是科技工作向调动全社会资源方面转变。
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开始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转变,“跨越”首次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12000~2005年: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由资源、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技术进步成为中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五规划,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在确定高技术研究主攻方向的同时,规划强调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确保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十五规划为科技发展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1)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项战略。
为落实“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项战略分别为: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三项具体战略(以下简称“三项战略”)。“三项战略”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一系列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政府又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
(2)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提高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与技术和资本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显然处于弱势。有鉴于此,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于2002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通过“三项战略”的实施,集成多方优势,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7月30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会议,正式宣布“十五”期间将投入200亿元启动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动汽车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意味着科技发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已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展现了十五期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2006年至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是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对市场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以摆脱比较优势的束缚,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及同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预示了科技发展战略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变和调整。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自2004年以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为切实实施《规划纲要》,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国务院制定了《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一共60条,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和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很多方面。方新主编:《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建国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我们逐渐成形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科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营造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以及我国科技事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并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为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索出了适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具体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