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道路与价值
坚持在共生的基础上表达中国的智慧与诉求,追求中国的思想与价值,提供中国的成果与经验,促进甚至引领世界学术的发展。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学术自尊和学术自信不断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动参与 “全球话语”争夺并获得主动权这一时代课题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施大国战略和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实现途径和价值诉求,对于推进我国学术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分析“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这一重大课题,我们首先要历史地看待“世界”这一概念,应当明确地意识到21世纪的世界已从西方称霸的一元化、中心化的世界逐渐发展为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民族国家差异共生的世界。在这个差异共生的当今世界中,发达国家虽有一定的主导性,但差异性此起彼伏并日益壮大、渐成主流。就学术话语而言,差异主要指各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而共生则指多元的社会、文化、学术在这种差异间共同存在、相互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因此,在这种对世界、差异、共生概念的理解中,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实际就是要求中国学术在西方学术话语具有一定主导性的情境中、在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发展、强化当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坚持在共生的基础上表达中国的智慧与诉求,追求中国的思想与价值,提供中国的成果与经验,促进甚至引领世界学术的发展。
一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学术坚持差异中求共生,从学习模仿到复制改良再到融通对话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初始至20世纪末,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学人深切感受到我国学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抱定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信念,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在翻译大量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同时,也开启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建制;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初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在基本问题、学术规范、学科体系和学术建制等各方面与国际逐步接轨,中国特色的当代思想开始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表达出中国学术界在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课题面前所持有的思想智慧和实践诉求,在求同存异中寻找到中国式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实践证明,经历30多年对西方学术思想、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学习,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学术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对西方学术的当代观念和先进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改良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入与广泛的程度,当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远超过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从拯救全球生态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从建立国际政治新格局到探索人类当代伦理价值体系,当今国际学术界几乎所有的前沿领域都有来自中国学术界的关切,都有来自中国学人的声音,都显现着中国学术界的智慧和贡献,这为中国学术赢得了信心和尊重。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学术界坚持差异中求共生,通过学习、模仿、复制、改良、融合等具体措施对世界开放、对国内改革,实现由世界学术的“他者”转变为“在者”的历程。
二
今天,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备受全球瞩目,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出崭新发展模式的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性标志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世界发展已经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世界的未来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当前,一种既向西方和全球开放又独立自主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展示出特有的活力、潜力和吸引力。中国学术界坚持自主创新、兼收并蓄原则,通过坚持与发扬中国学术传统、学习与改良世界学术精华,与时俱进。如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最显著的特质,标志性成就在于建立了基于当代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价值、学术立场、学术方法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在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成果。可以说,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便证明了以其为代表的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创造力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其成果已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事件对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也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在这种环境下,今后中国学术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从参与到主导、从跟随到引领的根本转变,实现影响世界、领跑世界的期待就必须坚持追求共生中的中国差异,向世界彰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后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诉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高度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必须创造性地回应与解决当今人类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观当今世界学术发展大势,我们发现欧美学术常常被认为是世界的学术,虽有其学术之外的许多原因,也在于当代欧美学术界在面对全人类共同问题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认识思路和较为普遍的解决方案。因此,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也必须勇于直面当今人类的共同问题,要用中国视域、思想、方法和智慧为解决诸如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人类健康、资源开发、和平安全、社会治理、人权保护、世界和谐等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重大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为全人类的事业做出重大而独特的贡献,这样中国的学术才能获得世界的认可,中国的声音才能成为世界的声音,中国的道路才能指引世界的未来,中国才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二,中国的学术必须把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放到首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历史文化悠久、现代化进程最快、社会中传统与现代最为纠结的国家。因此,解决中国的问题对研究、解决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研究、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在研究、解决世界的问题。因此,当今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
其三,从具体方面来看,中国学术在研究解决世界问题、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要在坚持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坚持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要高度重视建立具有跨学科视野、方法、知识和对话交流的学术体制机制;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要重视并加强重大世情、国情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于实践中创造理论和方法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尤为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自觉造就并不断强化中国学术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从学习、改良的“差异中求共生”发展为创造、引领的 “共生中求差异”,真正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使中国学术成为世界学术,最终实现中国学术引领世界、引领未来的目标,体现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让中华文明以独特魅力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校长、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