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发布时间: 2011-04-14    作者:马千里 张旭东等    来源:新华社 2011-04-14
  字体:(     ) 关闭窗口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凝聚力量,以实际行动踊跃投身到重建家园的伟大进程中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

  在结古镇胜利路的电信营业点,中国电信玉树分公司公众客户部经理才青梅正忙着为客户办理手机业务。“地震后,很多固话被毁,援建者源源不断,移动手机业务量大幅上升,我们必须加班加点地干!”

  才青梅,藏语意思是“一辈子永生的仙女”。看着这位性格爽朗、精明干练的藏族姑娘,很难想象她在玉树地震中竟然一下失去了母亲、外婆等9位亲人。

  地震后,才青梅强忍着悲痛,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赢得了前来办理电信业务的受灾群众的广泛赞誉。

  “只有忙,才能忘了过去的痛;也只有忙,才能让玉树早日焕发新颜,玉树人才会有笑脸!”说到这里,才青梅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中国电信青海公司将投资5.2亿元,在玉树灾区重点实施公众通信网、农村通信与信息化、应急通信、过渡恢复期通信保障工程。“玉树的通信能力由此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像才青梅一样,在结古山下,巴塘河畔,嘉纳嘛呢石堆旁,无数个玉树人正积极投身重建家园的行列中。对新玉树的向往,对未来的信心,已充盈在每个玉树人的心中。

  不等不靠,顽强拼搏——这就是玉树人奋起的写照!

  从我做起,重建家园——这就是玉树人坚定的信念!

  困难当前,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一言一行,寄托着群众的厚望,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灾区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恢复生产、灾后重建中发挥带头先锋作用,用心血、汗水和生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凡是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现场,都能看到“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的旗帜,数千名党员干部的胸前都戴着“共产党员”的红色胸牌,群众有困难随时能找到党和政府,找到党员和干部。

  地震发生时,正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韩慧瑛,毅然放弃治疗,返回重灾区结古镇,投身抗震救灾之中。

  2010年7月3日,因中断治疗和劳累过度,持续奋战在救灾一线的韩慧瑛病倒在岗位上,她被转往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几天后,她因病危被转往北京治疗。8月23日,韩慧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沿,这是当代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显示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至深情怀!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青海省及玉树全州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以大局为重,以坚定、坚强、坚韧的意志无畏担当,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抗灾自救,迅速形成了奋力自救的工作格局。

  “党员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是这场特殊战斗中的中坚力量和依靠基石。”玉树州委书记旦科说。

  严冬过去,春天将至,希望在高原上生长,一支支重建大军集结玉树,玉树新一轮重建高峰即将到来——

  2011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灾区重建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计划将完成200亿元左右的重建投资。玉树灾后重建计划将全面完成农牧民住房重建,城镇住房完成总任务的90%,实现80%的入住率,已开工的13所学校和两家医院将全部建成,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

  这意味着,到今年底,玉树受灾群众将基本入住新居,无惧高原严冬,孩子们的新校园梦想也将全面实现。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万物复苏的重建春天里,玉树这片热土必将续写新的奇迹。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将挺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执笔记者:马千里、张旭东、王宇,参与采写:余晓洁、张进林、马勇、肖春飞、秦交锋、何伟)

    1.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2.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3.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4.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5.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6. 平凡公平的志愿者
    7.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8. 创造“在校师生零死亡”奇迹的校长布周才仁
    9.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10. 中央和国家机关捐助玉树震区 胡锦涛等带头捐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