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恢复重建工作将民生工程排在优先位置,绝不能让任何一名受灾群众挨饿、受冻
巴塘河边,山坡上一片簇新的红顶藏式建筑错落有致,这是禅古村地震后重建的新居。去年底,玉树首批重建新房建成,禅古、甘达示范村及安冲、仲达、巴塘等乡镇部分农牧民最先迁入新居。
“去年冬天,别村的亲戚们来串门很羡慕。我就说,不用羡慕,你们村漂亮、结实的新房子,政府很快就会陆续建好。”禅古村四社社长吉安才仁笑着说。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玉树灾后重建的主旨所在。
玉树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及时妥善安置灾民作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急事和要事来抓:
——震后第5天,玉树灾区就基本实现了“五有”,即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帐篷住、有病能医治、御寒有棉衣;
——全面落实国家对灾区群众的各项生活救助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32亿元,人均达到3730元;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8605名学生转到省内外异地就读;
…………
大爱同心,绝不能让任何一名受灾群众挨饿、受冻。一系列民生举措,让玉树人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天里感觉到了浓浓暖意。
在去年入冬前,民政部门及时发放四项补助4.65亿元、粮食1.38万吨、食用油250吨,过冬棉帐篷41518顶,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过冬有了保障。
玉树州州长王玉虎说:“过冬人均发放了2000多元,米面油4袋以上,吃的、住的、穿的都不发愁。”
入冬时,玉树灾区有8万多群众尚未搬入新居,政府部门及早部署,悉心安排,充分保障群众灾区过冬取暖需求,为每户受灾群众配发了一顶20平方米棉帐篷和火炉。与此同时,在国家已发放取暖补助的基础上,青海省对居住帐篷的群众,每人每天又增加取暖补贴2元,临时发放3个月。
按照国家规定,受灾群众补助金政策从震后3个月延长到了6个月。去年入冬,考虑到受灾群众生活仍有困难,青海省财政出钱,再延长补助政策3个月。
60岁的扎西永措是结古镇扎西大同村的村民。地震中,她左手骨折,母亲遇难。伤愈的扎西永措和未出嫁的小女儿,在村南的集中安置小区的帐篷里渡过了农历兔年。她的棉帐篷中配有烤箱,床上有棉被、棉褥,还有电热毯。帐篷前,摆放着堆好的木块和煤块。“家没了但还能过上一个暖和的春节,这个年过得人心里暖暖的。”
为了安置好群众的生产生活,玉树开展了受灾群众和党政机关集中搬迁安置工作,投资2000万元集中用于安置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各安置点合理安排了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商业、金融、通讯、邮政等服务网点。
积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开工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恢复商贸流通,实现卫生防疫全覆盖……一系列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工作迅速得到落实,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社会管理步入常态化。
在所有的恢复重建项目中,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被确定为优先位置。学校、医院、老百姓住房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也成为整个灾后重建中开工最早、进展最快、建成最多的项目。
在结古镇第三完全小学的旧址上,中国水电集团援建的新校舍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封顶,预计今年9月就可完工。“到那时,孩子们将告别‘板房教室’,搬进高标准、现代化的新校舍,孩子们的新校园梦想就实现了!”尼玛校长高兴地说。
这些民生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和建成,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民心,为灾后重建顺利进行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按照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2011年将继续坚持把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加快道路、给排水、广电、通信等城乡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内建成大部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