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产业发展、总量扩大的同时,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增长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弱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低碳经济正在催生新产业成长和结构性变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性生产-消费格局。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
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2.04亿吨,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2008年进口约4.4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
环境压力增大。2007年我国仅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就达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十年GDP若以 8%速度增长,那么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将接近百亿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实现2020年下降45%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投资带动性不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过大,投资效益不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不够。去年国有投资同比增长35.2%,高于非国有投资7.1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经验,1元政府投资应带动5元民间投资。
居民消费比重低。据统计局核算,去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
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反向发展。1978年到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率从37.9%上升至50.4%;而农村居民消费率从62.1%下降至49.6%。自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跃居到7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率滑落到30%以下,这种趋势一直在持续。
内外需发展失衡。对外依存度从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远超出世界41%的平均水平。内外需相互拉动比较差。外资“独资化”倾向,利用国内的生产场地,两头在外、封闭运行,形成外需对内需的替代。
供给结构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低。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列第一、15个大类列第三。但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在26%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二是增长方式粗放。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吨钢可比能耗、火电供电煤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20%和24%。 2008年我们消耗了全球3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仅创造了全球7%的GDP。三是产能过剩突出。目前有十几个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7亿吨,国内消费量只有5.3亿吨,在建仍有几千万吨。水泥总产能达19.6亿吨,当年消费量为13.7亿吨,在建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四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仅发明专利就逾百万件,但专利技术转化率不足1%,专利成果产业化更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五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67%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73%的水平。2008年我国服务型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40.1%,而发达国家平均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