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上海世博会送给世界的“国家名片”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国家形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国际交往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整体印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名片”。国家间在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程度、国家竞争力、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外交表现都会对该国国际形象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文化无疑是日益重要的核心要件之一。回望中国一个半世纪的文化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北风南吹的历史:从魏源、梁启超到鲁迅都是向西方寻求中华复兴的思想动力;从孙中山到陈独秀都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与道路。从那时起,中国文化在西方文明占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始终处于失语状态,“文化中国”的形象是遥远的、模糊不清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政策,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中国逐渐建立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向着成熟、理性的方向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主办世博会,这些都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
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是想象多于实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威胁”、“粮食威胁”、“军事威胁”、“环境威胁”、“文明威胁”等种种来自中国的“威胁”纷纷出现。事实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和危言耸听的“中国崩溃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逐渐显现,如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现象加剧,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紧张与环境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等等。这些矛盾表明,仅仅依靠经济发展,是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增强国家的文化力量,通过文化力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外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为标志的重大世界性“事件”,全面改变着当代世界的“国家间思维”和“文化地图”,让世界打开中国,让中国拥抱世界,同时也构成了西方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
如果把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看做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即全球本土化的传播阶段的话,那么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崛起,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意味着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即本土全球化阶段。全球本土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以西方为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推动其全球战略的阶段,是西方跨国集团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本土化、地域化的时期。本土全球化则不然,它是处于世界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展示自身文化的时期,并以自身文化的特质走向全球,争取并获得对话权的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开启本土全球化,开创世界新秩序的崭新标志和时代分界线。
世博会是以世界文化为基础的一场文化盛宴。在文化定位上,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一样,都是在建设和展示和平发展的中国的历史节点上举办的,又恰逢文化在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中地位的重大提升之际,它展现了当代文化创意的无穷魅力,展现了世界各国城市文明斑斓的最新面貌,显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推动了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亚洲都市“领跑者”的形象,一个“文化上海”、“世界城市”的新品牌。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隆重开幕式,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现代文明、海派文化和当代中国形象走向全球舞台的隆重登场,其中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将借助这一舞台辉煌展示,因为“上海有资金、有决心,也有着无穷的抱负。她的幸运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