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世博会刚刚开始,在上海已经带起各种各样的论述:它会带来什么?上海能呈现什么?该怎么看世博会?世博会意味着什么?城市主题的意义在哪里?低碳的生活该怎么做?
其实几年前,各种论述就陆续出现,随着世博会的正式举行,这些论述也就越来越密集。
它比过去其他世博会更受关注的原因很多,一个是离我们近,过去最近的世博会在日本;语言是另一个原因,它比日语更能让我们了解这场盛会的意义;但它能吸引西方和日韩等国家关注的更大原因,在于它的主办者是中国。
无论如何,要说今天的中国想借世博会提升形象,倒不如说本届世博会因中国而备受瞩目。曾经因意识形态而与半个世界壁垒分明的古国,在冷战结束,苏联瓦解,美国学者高歌“历史终结”之后,仍然维持社会主义的姿态,办完奥运又办世博会,而且几乎赢得举世的参与。
这意味着什么?
说经贸市场和消费能力的吸引力,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世界越来越了解东方文化中的面子问题,显然也是有力的理由。而实地感受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动向与脉搏。
随着世博会的开展,上海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发挥各种讨论,也不断重申世博会的精神,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有多大关系”仍然是令人感兴趣的题目。
社会主义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对这点的疑问应该不大,一个俄罗斯记者就对笔者说过:我们的看法和欧美的人不一样。但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说,疑问隐隐约约存在,一些人试图从世博会的脉络中寻找蛛丝马迹。
中国的崛起体现的是市场自由化以及私有产权所带来的劳动积极性,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所在;但今天中国的贫富差距,住房、医疗甚至就学保障的不足,也恰恰说明社会主义的不到位。
世博会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行,但和北京奥运一样,中国一点都没有突出社会主义的元素。也许原因是为了取得最大公约数,让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非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他们的媒体)认可并且参与。
今天奉行资本主义的国家纷纷出纰漏,世博会的盛况更突显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招牌有点不一样。但并没有人可以大声结论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虽然也有“中国模式”的说法,但不会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的优胜,因为从邓小平开始,就知道市场经济这块肉,是从资本主义的身上割下来的。
全球化时代里,许多问题的答案必须来自不同理念的融合与交互运用,甚至不同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有差异,但技术无国界,技术因文化的不同而可能出现使用方式上的差别,这就是世博园里各个国家表现出来的不同。而知识、观念的运用有时也和技术差不多,必须不分国界的结合、取舍,不管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还是国家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