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国内近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3-25    作者: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
  邱守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毛泽东论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认为,官僚主义作风是与执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不断提示反对官僚主义,告诫大家注意倾听群众呼声,防止出现官僚主义,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革命队伍中官僚主义还是一种个别局部的暂时现象,并没有成为全局性问题而突出地表现出来。伴随着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官僚主义问题随之凸现出来,这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在毛泽东不断发动的政治运动中,几乎都有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建国后,毛泽东之所以对官僚主义予以高度关注,是因为他发现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最早的一批党员、干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走出来的,旧社会的观念、传统、习俗、作风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们。后来,毛泽东发现,新社会本身也不是没有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会制造官僚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反对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国后,除了不断发起政治运动和整党整风外,他还提出并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重视人民来信;改进领导方法;干部参加劳动;建立规章制度。这一切都可以视为从制度层面为反对官僚主义而做出的努力。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设立监督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作风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反对官僚主义的方法应该是小民主而不是大民主。所谓小民主是指整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和风细雨的方法;所谓大民主是指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等急风暴雨的方法。
  ——摘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毛泽东哲学思想不是“斗争哲学”
  余品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一文中认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把促进社会主义内部的“统一和团结”,作为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出发点、立足点,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根本目的,这就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团结、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毛泽东)当时并未直接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这个字眼,但他所说的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对立面统一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统一、同一、一致,当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冲突,没有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广泛的矛盾,存在对立面的种种斗争,这才有对立面的统一、同一、一致、和谐。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只有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矛盾,才能化解矛盾,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和谐。毛泽东侧重的是对立面统一中的统一这一面,不是侧重对立面的斗争,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指出对立面是斗争的,是互相排斥的同时,他更强调对立面又是统一的,是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毛泽东强调:只有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反之,没有斗争性也没有统一性。不讲对立面的统一,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斗争性,固然就没有统一性(同一性);没有统一性,也同样没有斗争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作为矛盾的两种性质,缺一不可。没有统一性,谈不上对立面的斗争;没有对立面的斗争,也谈不上对立面的统一。不能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简单称作是“斗争哲学”,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很明显强调对立面的统一。这正是他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立论根据。怎样既看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致性和联系,又看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区隔和一定差别,并研究其发生的历史原因,是我们今后研究毛泽东思想时,应加以重视的方面。
  ——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要充分认识政治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张俊国(河南科技大学)在《毛泽东关于政治在发展生产力中作用的思想》一文中提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从来就不存在什么脱离经济现象的纯政治活动或脱离政治现象的纯经济活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既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生产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必不可缺少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十分看重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这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保证,生产力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们积极性发挥不发挥出来以及发挥出来的程度如何的问题。如何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毛泽东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了走“又红又专”道路的问题。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毛泽东多次强调明确认识和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在毛泽东时代,“增产节约”,“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成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大多数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范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如何保证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呢?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全面的社会进步,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自《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论析
    2. 邓小平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4. 宋月红: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5. 建国以来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
    6. 以“大本大源”动天下之心
    7. 钟瑛: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8. 钟瑛: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主张的创新发展
    9.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 建国以来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影响因素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