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过渡(不上传文档)
强化史学研究助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15-11-11    作者:    来源:光明网 2015-11-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光明日报·理论·史学】
  作者:教育部社科司司长 张东刚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精辟阐释了历史科学和史学研究的价值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辩证地指出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科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重要性,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历史学及史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和面对历史所秉持的郑重态度,并对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及与会的各国专家提出了真诚而殷切的期望。这为我们深化对历史科学的认识,深入推进历史学科建设,推动史学研究传承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和行动指南。
  历史是人类探知世界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史学研究通过探究人类社会过往,总结把握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凝练具体的普遍性规范,为人们提供镜鉴。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伴随着伟大的经济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史学研究异彩纷呈,流派迭出。观古今,察中外,史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足进步注入了活力,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之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强调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加强史学研究,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史学理论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发展、提炼中国经验、观察世界变化,对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意义重大。
  坚持正确方向,筑牢中国史学研究之“本”。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之魂。一要坚持正确史观。史学工作者要保持浓厚的历史纵深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本真,丰富历史智慧,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服务。二要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要保持清醒头脑,勇担正本清源的重任,把握正确导向,加强正面研究宣传,辩证、求实、科学地做出评判。
  联系实际,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坚持问题导向,提升问题意识,推动方法论创新,是推动史学思想理论创新体系建设的本质意涵。一要立足中国实践。当前,史学研究要深化对中国制度选择、发展道路和价值理念的探索与认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科学、全面、准确地阐释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发展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二要回应重大关切。史学研究要抓住关系全局的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好中长期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思维,开展前瞻性研究,培育原创性理论成果,参与高水平史学智库建设,不断挖掘、总结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三要注重方法创新。要整合资源,深化协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注重传播,增强中国史学研究话语权。坚持大众化方向,增进互鉴互信,丰富传播路径,是构建史学学术话语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一是向大众“细说”历史。要以真实可信与通俗易懂为标准,大力开展普及性史学创作。要加强和媒体更有效的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感召力。二是推动交流互鉴。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前沿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国际史学领域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及时追踪与深入研究,以我为主,消化吸收有益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三是拓展优化对外学术传播网络与载体。积极组建和参与相关国际史学研究机构,打造享誉中外的史学出版机构和出版品牌,构筑以我为主、开放包容的国际史学对话平台,着力涵养和增强引领国际史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李贝]
    1. 史学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及其批判
    2. 史学大众化反思
    3.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与学术界研究浅述
    4. 浊源与清流:经济史学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初探
    5. 刘奇葆: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6.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7. 飞机与导弹在中国国防科技领域战略地位的变迁(1951~1964)
    8. 中国核政策的基本逻辑与前景
    9. 浴火重生再造文明
    10. 从“和谐”核心价值观看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