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过渡(不上传文档)
唯物史观告诉了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 2013-06-02    作者:贾高建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5-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当前,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历史观,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其方法论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从当前实际看,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作为实践主体,又具有特殊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实践。
  与自然领域相比,社会历史领域的确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自然领域中,各种自然事物按照自然属性进行运动,客观规律就通过这些自然的过程体现出来。而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的却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什么客观规律,一切事情都因主体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这便是唯心史观得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原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时候,突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这种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他们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要想在这一领域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对客观规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主体即人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终究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性质为主体选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该指出,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承认客观规律,以及为其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遇到多种复杂矛盾的情况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进行实践。这决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任意而为,而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达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努力使行动与客观规律的要求相符合,尽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误。也只有这样,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发挥。
  社会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又从根本上联结在一起。因此,应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从一开始便是以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社会及其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审视了社会结构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构成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揭示了这一联系的内在机制,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要求人们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寻求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切实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进程加以推进。这不仅是指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而且还要使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协调,克服各种失衡、错位和脱节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识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还应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有许多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往往是由于它们相互牵扯、交织在一起,仅靠单个领域的改革难以奏效,而必须着眼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有机联系,促使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协调统一,在良性互动中整体推进。
  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发展又要依赖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即现实地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必须通过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而所有这些研究的最后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这一目标。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好人的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并通过社会发展促使这一目标的不断实现。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的阶段,理应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有利的条件来促进人的发展和解放。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尽快缩小历史差距。应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发展中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很不够,还需要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继续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同时更加关注各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的发展的目标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实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历史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因此,应把握好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在以往的思想史上,历史唯心主义总是把各种天才和超人看作历史的创造者,而忽视和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驳斥了这种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中的基本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承担者,一切社会过程的进行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最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那么,个人在历史上是否就不起作用呢?当然不是。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历史上的杰出个人起着先行者、组织者和引领者的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个人的历史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党总结出来的群众路线,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过去是如此,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同样是如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解决这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2. 经济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3. 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4. 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三角形陷阱
    5.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6.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 “四个全面”战略彰显实践哲学旨趣
    8. 崔建周: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特点
    9. 马克思的若干论述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