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 引 文 献 ]
[1]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熊华源、廖心文:《周恩来总理生涯》,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武生:《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石仲泉:《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Barbara Barnou in & Yu Changgen,Zhou Enlai:A political Lif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2006.
[2]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王永钦编《太平洋上空的彩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朱佳木、安建设主编《震撼世界的20天——外国记者笔下的周恩来逝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张植荣主编《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徐京利;《解密中国外交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安建设编著《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熊向辉:《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苏〕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著、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廖心文、熊华源、陈扬勇:《走出国门的周恩来》,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熊华源:《周恩来初登世界舞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熊华源:《周恩来万隆之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唐灏:《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黄志良:《新大陆的再发现:周恩来与拉丁美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钱江:《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陈答才、潘焕昭:《以民促官:周恩来与中日关系》,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6]陈敦德:《迈步在1955:周恩来飞往万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陈敦德:《探路在1964:周恩来飞往非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钱其琛:《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李肇星:《学习周恩来外交思想为外交事业多做工作》,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
[9]章百家:《忠于时代,超越时代——周恩来与中国外交》,《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4期;熊华源、陈答才:《试析周恩来与新中国局面的开拓》,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刘焱:《论周恩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徐行主编《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才义:《试论周恩来全方位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3期;王巧荣:《周恩来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吴建民:《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外交评论》2008年第4期。
[11]李连庆:《论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毛德松:《周总理“求同存异”思想的丰富内涵》,《国际观察》1998年第1期;杨汉卿:《周恩来求同存异以诚释疑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广西社会科学》1998 年第2期。
[12]刘武生:《周恩来提出和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考察》,《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13]张宏喜:《外交部的优良传统与周恩来精神》,《外交官》第4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4]〔韩〕李在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周恩来外交思想根源与模式之探析》,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15]〔加〕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王家云:《周恩来外交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迪》,《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2期。
[16]杨清华:《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忆周总理创建和培育新中国外交队伍的业绩》,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
[17]骆亦粟:《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队伍的形成》,《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尚山:《周恩来与外交队伍建设》,《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丛文滋:《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选拔、培养外事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党的文献》2006年第2期。
[18]许怀熔:《周恩来所树立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张宏喜:《对周恩来高超外交艺术的几点解读》,《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19]随新民:《理解周恩来外交思想:一种外交哲学的视角》,《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钟连文:《试论周恩来政党外交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梁晓君:《塑造新中国形象——试论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外交评论》2008年第4期。
[20]张再:《周恩来与中美关系》,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徐行:《周恩来与中美关系四十年》,《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2005年第3期;刘士田、谢士法:《周恩来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21]卓爱萍、朱超南:《浅析新中国初创时期周恩来对美外交的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5期;米镇波:《周恩来与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徐行主编《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余科杰:《反对侵略,捍卫主权——周恩来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的斗争》,《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郑华:《从中美关系解冻系列谈判看周恩来谈判艺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2]李丹慧:《打开中美关系进程中的周恩来》,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23]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沈志华:《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4]余湛:《一次不寻常的使命——忆周总理最后一次访问苏联》,《新中国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杨明伟:《周恩来最后一次访问苏联》,《党史天地》1998年第1期;高长武:《周恩来指导1950年中苏贸易协定谈判简况》,《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米镇波:《周恩来为争取156项大型建设项目所开展的对苏外交》,《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江维:《周恩来与中苏边界谈判》,《党史天地》2003年第7期。
[25]宗道一:《周恩来和柯西金在首都机场会晤真相》,《福建党史学刊》1997年第9期;〔俄〕M.C.贾丕才、马贵凡:《柯西金与周恩来在北京机场的会谈》,《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6]钱嘉东、王效贤:《周恩来与中日关系述论》,《党的文献》2007年第6期;李海文:《饮水不忘掘井人——周恩来对中日复交的贡献》,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孙大力:《周恩来开拓中日友好事业的宝贵启示》,《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7]陈答才:《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王玉贵:《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刘建平:《从中日关系正常化看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转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刘建平:《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李广民:《周恩来与高衞达之助万隆会晤述评——记中日邦交正常化不可忽略的两小时》,《党的文献》2003年第1期。
[28]徐行、薛琳:《周恩来在中日复交前期准备过程中的作用》,《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4期;孔繁丰:《周恩来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胡鸣:《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竹入义胜身份与作用的考辨》,《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5期;曹应旺:《周恩来与池田大作友情的基础》,《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9]〔日〕大泽武司:《周恩来与对日本战犯的处理政策》,《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0]王国学:《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中英关系》,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陈扬勇:《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无奈外交》,《书摘》2006年第8期。
[31]薛琳:《周恩来与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高长武:《周恩来与中法建交的几个关节点》,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32]李金明:《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抉择——试析周恩来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王玉强:《周恩来与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党的文献》1999年第4期;戚义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从朝鲜停战谈判看周恩来的决策艺术》,《党的文献》2006年第5期;柴成文:《毛泽东、周恩来领导朝鲜停战谈判的决策轨迹》,《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6期。
[33]杨明伟:《比金子还贵重的友情——周恩来与金日成》,《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17期;徐行:《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朝两国高层领导的互访及重要意义》,《天津党史资料与研究》2009年第6辑。
[34]〔美〕翟强:《周恩来与中越关系》,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梁枫:《周恩来总理与中越友谊》,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
[35]廖心文:《毛泽东、周恩来与中印边界问题》,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廖心文:《 决边界问题的典范——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党的文献》1996年第4期。
[36]李达南:《忆周总理与中印关系》,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张勉励:《周恩来复缅甸建交电时间考》,《党的文献》2006年第6期;范宏伟:《周恩来与缅甸华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7]〔印〕V·V·白春晖:《尼赫鲁与周恩来》,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第二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8]张青:《情深意重二十载——周恩来与西哈努克交往纪实》,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
[39]W.A.C.Adie,“Chou En-lai on Safari”,The China Quarterly,No.18,1964.
[40]陆庭恩:《中国与非洲国家首脑外交的范例——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陆庭恩主编《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朱启祯:《开拓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忆周总理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访问》,田增沛、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赵源:《忆周总理几内亚之行》,《新中国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回忆录》;尹承德:《周恩来总理与中非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
[41]周伯萍:《周恩来与坦赞铁路》,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周伯萍:《周恩来与坦赞铁路的援建》,《百年潮》2000年第6期;武建华:《随周总理访非商建坦赞铁路》,《百年潮》2008年第5期;陆庭恩:《坦赞铁路的修建与中非友谊》,陆庭恩:《非洲问题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2]沈喜鹏:《周恩来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沈喜鹏:《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43]黄志良:《新大陆的再发现:周恩来与拉丁美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4]李海文:《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进行的努力》,《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钱江:《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的关键时刻》,《领导科学》2001年第13期;熊华源:《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6期;王黎:《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45]〔俄〕亚历山大·科罗廖夫:《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中苏两国对日内瓦会议的共同要求和不同看法》,徐行主编《21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
[46]张秀娟:《周恩来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历程》,《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刘武生: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徐行、张松:《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实践》,《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刘德军:《周恩来对外贸易思想述评》,《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