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六十年:基本经验与未来转型
发布时间: 2010-03-1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3-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内政外交相互关系与未来外交转型

  新中国外交六十年是内政决定外交,外交影响政,内政外交互构的六十年。这种相互关系是通过动和互构两个层次展现的,并体现为三个基本经中。前三十年,总体上来看,内政的这种决定性程稍弱,外交对内政的互构程度更大,内政外交关系得很不稳定。后三十年,内政对外交的决定性程度高且更趋于稳定。内政外交的这种相互关系模式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仍然会构成未来中国外交的基本脉,塑造中国外交的基本形态,这是由执政党三十年形成的内政外交关系的既有认知模式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内政外交的既有相互关系模式有可能限制中国未来国际地位和外交大战略的制定。既有的内政外交相互关系模式是在既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法脱离新中国六十年的综合国力、内外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它是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关联的。近年来,中国的国力增长速度和国际地位提升程度已经超过国人的预期,未来若干年,这一趋势只会加快而不会逆转。因此,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是考验当代中华儿女智慧的重大命题,要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与这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外交总体战略的制定,以为未来之中国谋发展。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2。美国自100多年前崛起以来,之所以长盛而未衰,固然与其硬实力有关,但与其有一大批战略家,为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不无关系。客观地说,与邓小平为国内建设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大战略相比,中国在外交方面没有大战略。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放纵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需要做的是突破既往内政外交相互关系模式的认知,摆脱外交单纯为内政服务的传统观点,以实现中国未来国际地位的前瞻性目标为原则,正确定位内政外交关系,进而以统一利益为基点,形成新型的内政外交互动关系,重视并推进国际大战略制定。

  欲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改变外交对内政的依附现状,让外交与内政彼此独立,探索外交政策和行为的独立规律,形成新型的内外关系模式。在积聚国力的原始积累时期,外交为内政服务是必经的历史阶段,但当中国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重新审视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了,不能再简单地提外交为内政服务了。如同前几年调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一样,未来的中国也有必要调整外交行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外交内政彼此独立,外交战略应与经济建设一样,都成为未来六十年新中国的主导战略,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二者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当然,这种新模式有待于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逐渐探索,但不管怎样,外交工作要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与话语权,它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但不能简单地服从、服务于它。经济利益是其他利益的重要基础,但毕竟它具有可再生性,而外交维护的利益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如国家领土、主权、尊严、统一等。时不我待,很多历史机遇一旦丧失就难再抓住。外交具体工作可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但外交战略要是为国家战略利益和长远目标服务。未来的中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负有发展的责任,更负有维护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责任,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后二者都需要通过直接的外交工作去实施和展现。

  同时,外交行为要探索自身的行为模式和独立工作规律,确定自身工作的结构比重。尤其是不能局限于具体事务,要适当地提升层次、目标与规格,眼于与国家未来国际地位的总体规划,前瞻性国家标的制定,谋划总体对外战略,实现更高层次的战利益、政治利益,例如,像二战后的美国、苏联那样住历史赋予的机会,争取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提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其次,未来的中国外交要想大幅推进中国国地位提升,就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内政中相因素的负面影响,形成外向内向相结合的利益观,追求统一利益放在对外行为的首要地位。统一利是一个复合性和整体性的国家利益结构,它超越前六十年我们相对单一的利益诉求,在这个利益构中,有国家生存、主权和尊严的利益,如祖国统一领土争端等政治性利益,也有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长,海外投资等经济利益,但更有国家国际地位升,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加等历史性、略性利益。未来三十年,人民共和国仍然会求生存求主权、求尊严,因为相关困扰仍未完全解决;也继续求发展、求平等,因为没有发展,没有平等就可能实现其他利益。但是,人们应有更宽广的胸来思考中国未来的战略利益定位,单一利益诉求以包容在更宽广的地区和全球战略利益诉求中,应阻碍中国向更远目标前行。真正到了大目标实那一天,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更容地解决。

  第三,开展公共学术辩论,合理确定中国发展要达到的目标地位和相应的国际身份,以统一国利益为基点,以新型责任大国身份为目标,统帅处内政外交相互关系,制定外交总体战略。当前中缺乏相关外交政策和战略的辩论,不仅在外交体内缺乏政策辩论,就是在相对超脱的国际关系和交学界也缺乏相应的公共学术辩论。要推进未来国外交大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就中国未来目标地和相应的国际身份定位展开辩论。本文认为,二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坐标,就是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建构责任大国的国际身份。这一身份首先立足于亚洲,随着中国实力发展和国地位提升,逐渐向全球演进。当今中国具有多重国内身份,但随着阶级国家属性与对外政策间的理性隔绝,随着未来国家统一、领土争端等问题的解决,中国其他政治属性对外交的影响也将逐渐淡化,这样,到中国的发展任务基本完成后,未来中国对外将只会有一个身份,就是责任大国身份。应按此身份来追求统一利益,处理内政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术辩论为有关部门提供制定具有明确的分阶段战略措施和具体目标的外交总体战略的理性思考,例如象美国那样,定期出台国家战略报告,积极制定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等。

    1. 武力:中国对外交往的十年之路(2002—2012)
    2. 中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巨大正能量
    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 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外交
    4.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
    6. 2015年中国外交评析
    7. 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8. 2015中国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9. 中国外交进入全方位收获季
    10. 中国外交“欧洲季”: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协调推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