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回眸2009:中国外交在时代变革中前行
发布时间: 2010-01-21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来源:新华网 2010-0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9年,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在世界加速进入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化解挑战,开拓进取,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同大国的关系健康平稳发展。

  中美关系在美国政府换届后实现平稳过渡,开局良好。7月,中美两国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启“双轨”对话机制;4月,在伦敦峰会上中美元首表示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两国元首确认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中美关系新定位。

  中欧关系实现转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强合作。农历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对欧盟总部和欧洲四国展开“信心之旅”;5月,他又如约前往捷克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彰显中方对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视和诚意。11月底,中欧领导人再度聚首金陵古城,共同规划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上一层楼。两国签署协议,将共同建设和运营一条连接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和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项目建成后,俄方将在今后20年内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原油。此外,胡锦涛主席6月的访俄,以及俄罗斯总理普京10月的访华,都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入新的阶段。

  当下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革之际,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稳中有升,既是双方努力的结果,也是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求推动所致。这种积极合作的态势不仅有利于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战胜危机的努力。

  这一年,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

  中日韩三国于去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三国一致同意在经贸、人员交流、本地区事务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加强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这个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互利合作进入新时期。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和深化,既是中国一直致力于睦邻友好的结果,也得益于中国同邻国在边界等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妥善处理和中国对区域合作的积极倡导。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一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不断巩固和发展。

  去年正值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之年。新年伊始,胡锦涛主席就踏上非洲大陆,对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进行国事访问。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8项对非合作新举措。中非友好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从古巴、委内瑞拉到秘鲁、巴西,一年之中多位中国领导人到访拉美地区。3月,中国又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第50届美洲开发银行成员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还与多个拉美国家签署了数项合作协议。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革和自身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出现了新的模式和特点。经济上互利共赢,政治上平等相待,谋求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

  这一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领导人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联合国系列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等诸多重要多边活动,提振各国信心,凝聚各国共识,推动国际合作。

  此外,在这一年中,中国还大力加强公共外交,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外交60周年等为契机,广泛开展政策宣示工作,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本着“外交为民”的思想,加强领事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全年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3万余起。

  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所说,2009年,我们以新中国外交60周年为契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为重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动力,大力统筹国别和各领域外交,各项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新的问题和挑战还将不断出现,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道路上,中国外交将继续前行。

  

    1. 武力:中国对外交往的十年之路(2002—2012)
    2. 中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巨大正能量
    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 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外交
    4.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
    6. 2015年中国外交评析
    7. 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8. 2015中国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9. 中国外交进入全方位收获季
    10. 中国外交“欧洲季”: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协调推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