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傅莹:为什么公共外交那么重要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傅莹 希勒尔·蒂克廷等    来源:《红旗文稿》 2010-12-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傅莹:为什么公共外交那么重要

   进入21世纪,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界普遍认为,这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趋势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各国之间利益交融,依存度高,选择硬实力的代价很大;二是各种国际规范和公众关注形成对采用硬实力的严格监督;三是军事行动的负效果促使西方社会深刻反思。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各国在动用武力上也许会更加慎重,不仅现存强国如此,未来新兴的强国难以仅仅依靠硬实力崛起,21世纪的新生强国应该也必然是软实力大国。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有限的,看法片面,总是在高估和低估中国之间徘徊,看到中国成功的地方就想到“中国威胁”,看到中国的问题又担心“中国崩溃”。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公共外交是我外交工作今后重要开拓方向,首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坦诚的自我介绍,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看法说清楚就好。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两个公众,中国的公众和国外的公众,有时两方面的期待和看法不一定一致,需要都考虑到。

  (来源:《环球时报》2010年9月13日)

   吴  波:中国模式的社会属性与内涵

  随着中国模式研究的深入,是否应该对中国模式作社会属性的追问逐渐浮出水面。例如,西方一些人不愿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认为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国内也有人极而言之地认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意识形态化’的复兴”。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果。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模式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之所以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和体制。第三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纲领和改革发展的战略策略。关于改革的方法和经验层面的总结和概括,就属于这个层次的内容。应该看到,中国模式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需要在整体性的视野中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而不能作割裂或分立式的理解。

  (来源:《光明日报》2010年11月9日)

  韩朝华:“中国模式”热背后的理论困惑

  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关注,谈论“中国模式”俨然已是国际媒体的热门话题之一。其实,“中国模式”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理论困惑,一个认识难题。一个经济体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需要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但在西方主流理论的视角里,中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最核心的挑战在于西方理论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中国却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同时发展了一整套市场经济体系,并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难以解释,于是便称之为“奇迹”。可以说,诸多后发经济体的成功之所以被归为“奇迹”,其实反映了西方发展经验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文化狭隘性和地域局限性。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定型,但中国的发展经验将为丰富和深化当代市场经济理论做出独到的贡献。

  (来源:《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4辑)

  姚才刚:民生问题的伦理学意蕴

  民生建设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某种道德价值的立场。考察一个社会的民生状况,即可看出该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取向。也就是说,民生发展之好坏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实力,它同时也是观照该社会公平正义状况的一面镜子,是检验政府及社会良知的试金石。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即是道德缺失的产物。比如,长期困扰社会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其产生及多年来难以消除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民生建设蕴含的伦理原则:一是公正原则。民生政策的制定、民生资源的分配以及民生利益的协调都应做到公平、公正。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应使社会成员在获得民生保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平等、尊严与关爱。三是幸福原则。幸福是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一种重要价值目标,民生建设也应紧密围绕如何使社会成员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展开。四是民生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原则。

  (来源:《 光明日报》2010年11月9日)

    1. 傅莹:预计反家暴法8月可以提交审议
    2. 傅莹:美国人读不懂中国被列强殖民压迫的痛苦
    3. 傅莹:从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到人大新闻发言人
    4. 傅莹对话德国《明镜》周刊:别担心中国
    5. 傅莹呼吁西方国家"包容、平等"地面对新兴国家崛起
    6. 傅莹:国际战略智库期待“转型革命”
    7. 立法要与改革决策相衔接
    8. 傅莹:“史上最严环保法”对污染表示“零容忍”
    9. 傅莹回应“中国是否一定会争夺世界主导权”
    10. 李肇星笑评“接班人”傅莹:“非常优秀的女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