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海外观察
外媒:自信的中国将探寻外交新定位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矢板明夫 豪尔赫·卡斯特罗    来源:新华网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本《产经新闻》3月8日文章 题:中国炫耀自己发展中国家领袖地位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人民大会堂面对国内外数百名记者就今后中国外交的展望这样表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征一直是与大国协调并追求实际利益,但最近这一特征出现了变化的迹象。中国开始不断要求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杨洁篪外长在昨天记者会上,列举出为了在2010年实现经济复苏,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四个问题:如期完成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目标;推动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反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主张不仅是要保护中国自身的利益,还要一并保护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正在以发展中国家领袖自居。

  邓小平曾针对中国的外交方针留下过“韬光养晦”这句至理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谨慎,隐藏实力,要求中国领导人在国力强大之前尽量避免与外国发生对立,学会忍耐。一位前外交官概括说:“简单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方针,那就是为了优先发展本国经济,几乎无条件服从欧美制定的国际社会规则。”  

  因经济高速增长自信心增强的中国最近开始参与制定国际社会规则,中国领导人在20国集团峰会等一系列会议上积极阐述自己的主张。北京奥运会后,即使在中国媒体界,认为“韬光养晦时代已经结束”的人也在增加。  

  然而,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社会规则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中国对此颇为警惕,中国的外交官员近来在讲“国际贡献”之前刻意加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注释。

   (作者矢板明夫)

   阿根廷《号角报》3月7日文章 题:中国在世界上行使经济和政治权力

  今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7%。第4季度的增幅高达10.7%,这一数字很可能将代表今年中国的增长水平。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日前在一份简报中称,根据该组织估算,2009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在全球总值中占到15.6%,已超过日本(占15.4%),仅低于美国(占19%)。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当年,日本选择放弃国际政治权力,将全部安全利益托付于美国。中国则不同。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中国都谋求在世界上扮演像美国那样的重要角色。中国特别重视安全问题,尤其是领土问题。  

  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获得的世界权力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30年来非同凡响的经济增长从根本上应该归因于其政治体制。中国经济自1978年来保持着高增长率,这一成绩直接得益于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的改革开放政策。  

  是改革之路和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选择,使中国取得了值得骄傲的发展成就。也正因为如此,政治和经济对中国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构成了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同一个现实。

  在中国看来,其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务实主义的,也不是意识形态上的,而是战略上的。在发挥新的国际政治影响时,中国不会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行事,而是将以中国领导人确立的放眼全球秩序的战略眼光,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豪尔赫·卡斯特罗)

    1. 武力:中国对外交往的十年之路(2002—2012)
    2. 中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巨大正能量
    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 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外交
    4.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
    6. 2015年中国外交评析
    7. 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8. 2015中国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9. 中国外交进入全方位收获季
    10. 中国外交“欧洲季”: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协调推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