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 人民网记者 崔灿摄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外友好界委员、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建国先生在委员驻地“建银大厦”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他表示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在民间,推进公共外交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途径。
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民意对对方的认识
蔡委员表示,中日两国既有长期友好交流合作的传统,又有不幸的历史。因此,构成中日双边关系的“复杂”因素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虽然现在两国加强官方外交,深化战略互惠关系,但民意对对方的好感仍然很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两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总体来说,中日两国之间友好合作是主流,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历史认识、台湾问题和现实利益等三大问题。同时,蔡委员认为,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这种历史传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两国关系中,仍起主导作用。回顾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之间无战事。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日本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当然日本也获得了利益。
中日两国民众对历史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而这种错误的战争史观是引起民意对立的直接因素。
其次是台湾问题。一部分日本人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暧昧,当年日本统治台湾长达50年,现在仍有很强烈的台湾情结,但是公开支持台独的仍占少数。
中日关系还存在着现实利益问题,有些由历史造成,这种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对立,很难就事论事。蔡委员认为,对于由于利益问题引起的摩擦,应该本着合作、对话、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争取资源共享。
对于中日之间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蔡委员建议,可用事实,达成共识。如近期,中日对于历史问题通过共同研究取得进展,双方在认定日本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两个事件上取得了共识。
如何消除中日民众间的相互反感
蔡委员说,中日民众间的互相反感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了解非常缺乏。尽管两国相距甚近,但心灵距离十分遥远,由此形成的隔阂是民意疏远的要因。首先,从政治上看,中国民众对于日本模糊的战争史观非常反感,其次,文化的阻隔也不利于两国交流。大陆中国和岛国日本两种不同的文化,给深层次交流带来了困难。正是由于对对方不甚了解,双方产生了思维上的差异和隔阂。
第二,媒体的责任。日本媒体对华的报道不够客观,抓住一点,不顾全局,有意无意地误导了日本民众,有些媒体为了销售量竟然不顾事实,恶意攻击中国,使日本民众的对华认识产生偏见。
第三,双方民众对对方的发展及社会变化,心理还没未调适到位。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成绩,而日本经济复苏迟缓,形成对比。因此目前日本民众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蔡委员认为,如何能化解民众间的对立分歧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媒体应该承担全面客观报道的责任,不能因为中日之间存在一些对立或为了单纯地追求销售量,就不客观真实地报道对方。例如,中国媒体可以多介绍一些日本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如环保、节能等。而日本媒体更应以理性的态度报道中国,传达给日本民众正确的信息,使日本民众能客观地认识中国。
第二,中日要加强青少年往来。由于中日共处汉字文化圈,有着相近的价值观。日本作为除中国之外唯一保留汉字的国家,由此与中国建立了以汉字为媒介,文化为载体的交流方式。近期民意调查显示,中日两国对对方的好感都有所上升,相信随着交流的加强,这种势头会更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要加强文化交流,以文化传感情,随着人员往来的频繁,通过文化为纽带,消除误解,增进信任,加强了解,促进理解,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东亚的和谐,为了两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应大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