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中国应对美国对华遏制倾向政策的战略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徐运红    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6、远交。远交近攻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最大政治智慧,时至今日仍然应当是中国最佳的外交战略。针对美国构建反华联盟的企图,中国的远交战略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瓦解美国的传统盟友特别是欧盟,二是与美国的周边国家加强战略合作,即使不是形成反美联盟,最少也要让美国感觉到战略压力,三是与非洲等美国不重视的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先分析如何实施第一个战略,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衰弱让欧盟失去了最大威胁和战略对手,战争远离欧盟而和平长在,如此则使得美国失去了存在欧洲的理由,几乎可以肯定,欧洲在军事上已经不需要美国。那么经济上需要美国吗?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同质性高,依赖性少而竞争性强,国际金融危机让欧洲损失巨大,而美国几乎毫发未伤,更是让欧洲认识到,美国对欧洲的利用价值在减少,欧洲不需要美国也已经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共识。欧洲与美国的疏远就是中国的机会,中国与欧盟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也比欧盟与美国的经济依赖度高,所以,中国应当把欧洲作为远交的战略重点,近来,中国与法国、葡萄牙、希腊、西班牙、德国、英国的外交往来明显增多,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明显加强,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要勇于实施第二个战略,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即使不是朋友,也是可以利用来牵制美国的帮手。在美洲,美国的周边并不是铁板一块,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家都不是听美国号令的,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大。另外,中国应当加强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的经贸合作,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的竞争度不强,合作领域广阔,特别是农业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中国应当弱化与美国的农业贸易而加强与其他美洲国家的农业贸易,中国应当把巨大的农业市场作为重要的外交战略工具利用好,作为对抗美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但目前中国在这个战略上还没有好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应当抓住当前美国忽视美洲的机会,着手削弱美国的战略后方。三是要大力耕耘非洲,目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基础和前景都比较好,不仅在国际外交格局较量中非洲国家对中国帮助很大,而且近年来经贸合作也在加强,不过,在军事上的交往并不太多,使得中国在非洲的一些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得不到有力维护。因此,中国有必要利用当前索马里海盗比较猖獗,国际社会对打击海盗呼声很高,但力度不大、效果不彰的形势,着力扩大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7、舆论战。舆论的基本功能在于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或者支持或者反对。媒体影响舆论,主要就是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来鼓动人们来支持或者反对某个人、某个事或者是某个国家。就目前来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是处于弱势的,往往处于被反对的境地,始作俑者往往是美国媒体。但是,美国媒体就是忠于美国的吗?不,媒体是忠于市场的,谁可以让媒体获利,谁就可以掌握媒体。对于世界各国的媒体来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就是他们的最高目标。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当前中国在世界受到极高关注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撬动国际媒体的报道基调。比如,中国领导人主动接受西方一些重要媒体的采访,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真实的中国、展示真实的中国领导人,过去,中国的领导人往往以集体的形象出现,这种方式与西方人注重个体的文化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西方人更喜欢看到具体的、生动的个人,尤其是领导人,所以,比较有个人魅力、个性特点以及勇于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中国领导人往往在西方民众中很受推崇。世界媒体众多,但采访中国领导人的机会是稀缺的,所以,能够采访到中国领导人当然是有利于增强媒体影响力的、有利于引发关注的、有利于扩大市场的,因此,中国领导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来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了解中国的人民和政府,争夺有正义感的世界人民,从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过往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中国领导人主动、积极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什么时候我们的政策方针就处于主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会更加客观全面,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会全面具体。就目前来说,中国领导人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媒体的选择、接受采访的方式上还有更大的突破空间,可以进一步拓宽领域,根据西方民众的信息接受习惯来选择发布信息的方式。比如说,接受电视采访、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甚至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期的网络工具居功至伟,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新兴媒体拿过来为我所用,积极主动抢占国际舆论市场。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