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电:中国优雅地离开G20峰会
发布时间: 2010-11-16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0-11-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都首尔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 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

  新华国际消息:综合外电报道  美国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肆印刷钞票的同时,在首尔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峰会)上提出“竞争性货币”概念也并不受欢迎。中国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峰会最后的二十国联合公报中避免了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还承诺“努力减少贸易不平衡”,并“优雅离开”。

  法新社报道,美国在G20峰会就人民币升值向中国施压说 :“有大量贸易盈余的国家应该改变对出口的不健康依赖,并采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而此前在横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埃菲社认为,G20峰会签署的最后文件中,北京成功避免了人民币的升值的企图。作为交换,中国也作出了让步,承诺将努力减少贸易不平衡,并增加国内消费。

  G20最后文件的签署也被看做是中国坚持的反对限制其出口这一立场所取得的一大进展。根据最后文件,北京承诺由市场决定汇率,但它却成功避免了该文件迫使其放弃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做法,或者说避免了人民币的升值。

  加拿大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在G20坚持自己的立场也是在帮助美国的经济增长,防止出现可能的贸易壁垒。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小组负责人约翰-柯顿认为,“中国拥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目前全世界存在经常项目失衡问题,不仅因为人们对此感到了不安,而且也因为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吸纳它大量的出口商品”。

  评论称,二十国集团拒绝支持美国就人民币汇率向中国施压,因为“竞争性货币贬值”手段只有在严峻金融危机期间才会使用,而美国想要的表述是“竞争性货币低估”。

  同样来自多伦多大学的金融与经济学教授唐纳德-布里安认为,实际上中国并没有采取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做法,所以它在接受别国为其设定的限制时没有任何疑问。至于中国的崛起,布里安认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领导者的身份不是在G20内获得的,而是因为它现在所做的一切, “在巴西和非洲投资,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其实,金融危机后,G20这个新机构出人意料大受欢迎,其建立之初就是为了让全球各国经济题自由讨论世界经济复苏的途径,至于作出限制则被列于考虑事项的最末端。毕竟作为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策源地的美国,还想在峰会上为所欲为,将世界推向风险一边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至少违反了让所有成员都满意这一游戏的基本规则。美国没有看见峰会上不满的国家挨个离场的局面已经是万幸。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指出,此次首尔峰会敏锐地反映出当前世界的三大趋势。美国单边信用早已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初就被打上“经济危机始作俑者”的印记,其影响力也因为信用的下降而暴跌。

  其次,美国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坚持自己的“战略忽悠”。美企图将世界经济危机转嫁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做法更让其影响力像美元一样继续贬值,很明显,失道寡助的美国得不到头脑清醒的亚洲国家的支持。对于不可信并不负责的美国,亚洲国家相信的毕竟还是自己的亚洲。

  第三,中国外交实力明显在上升。首先,中国本来被认为因其货币贬值政策而遭到孤立,但它很快利用美国对话伙伴的笨拙,拉拢到了紧随其后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北京—柏林轴心令人意外地赢得了亚洲其他与会国的好感,它们本来被认为倾向于对采取军事攻势的中国表现出强硬态度。日本表现出赞同的意思,它已经离不开广阔的中国市场来获得贸易盈余,这是它一直紧缩的经济的救命稻草。韩国和印尼已经处于一个虚拟的“人民币区”中。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赞同不会仅仅产生反面影响,因为在大的政策上,谈判并不是零和游戏:中国也不可能让世界经济增长溺水,尤其是它的地缘政治邻居们。

    1. 中国崛起的特色大国外交
    2. 裴宜理:中国崛起的意义
    3. 中国崛起不会对周边构成威胁
    4. 中国崛起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5. 中国崛起迫使美国与世界重新接触
    6. 中国的崛起
    7. 阿博特政府时期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
    8. 外交部长杨洁篪谈胡锦涛出席G20峰会和APEC会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