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四化”的原因及意义
为什么周恩来能够成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首倡者和奠基人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论断?
首先,立志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繁荣富强,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满怀救国救民的豪情和志向。在他1917年赴日本求学时,写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50)20年代,他刚加入共产党时,就曾设想“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那时候,才能够“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51)建国后,他担任政务院总理,立即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1954年9月,他在一届一次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思想,并指出:“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52)其次,由于他建国后直接从事国内建设的实践,并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倾听大家的意见。如他三次到大庆,七次到浙江,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企业,在河北城乡和浙江都有他调查研究的点。在他领导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使他认识到:“现在,全国的工作已经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建设方面。”(53)“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54)“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55)在他领导制定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使他深切地感到“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56)成为“国家的宝贝”。(57)“总起来说,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查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58)再次,由于他在建国以后分管外交,经常接待外宾,较多地到国外访问,十分注意世界风云变化,能及时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他在1950年1月至1954年7月间,就出访了苏联、捷克、瑞士、印度、缅甸、德意志共和国、波兰、蒙古等国。他在会见外宾时,总是抓住机会,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做调查研究,他说:“接见外宾,不只是做工作的好机会,也是调查研究,向人家多方面学习的好机会,这是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不要放过。”(59)正因这样,才使他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观点;60年代提出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60)的科学论断;70年代初,他从会见日本调查公害的记者谈话中,详细地了解世界环境污染公害问题,立即决定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61)如上所述。周恩来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早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和步骤的领导人。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长达2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亲自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领导制订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之后,他又在国际上霸权主义对我封锁、撕毁协议、撤退专家、施加压力和党内“左”倾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作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推迟了,但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华东冶金学院社科系中共马鞍山钢铁总公司党校)
注释:
(1)(2)(3)(4)(5)(6)(7)(8)(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26)(27)(28)(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2)(53)(54)(55)(60)《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2页、第288页、第339页、第403页、第519页、第176页、第373页、第408页、第503页、第518页、第563页、第652页、第596页、第425页、第548页、第404—405页、第495页、第493页、第504页、第426页、第234页、第233页、第505页、第318页、第362页、第142页、第405页、第374页、第518页、第648页、第251页、第278页、第280页、第336页、第289—290页、第423页、第329页、第493页、第564页、第566页、第504页、第493—494页、第350—351页、第201页、第21页、第24页、第28—29页、第503页。
(9)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24)(25)(29)(30)(56)(58)《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78页、第166页、第159—160页、第166页、第183页、第160页、第26页。
(50)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第36页。
(51)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转引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第264页。
(57)转引自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第247页。
(59)《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196页;61转引自《周恩来的决策艺术和实践》一文,载《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1991年4月。
(来源:《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