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把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相统一
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统一的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把党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组织堡垒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最早是由列宁明确提出的。1905年9月,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耶拿代表大会》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页。)。翌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四大把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会议通过的《组织章程》第二条第一次明文规定:“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十月革命后,民主集中制推广成为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民主集中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组织原则。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相结合,深刻揭示出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矛盾的制度,形成了我们党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深刻指出:“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这个规律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它能充分体现出强大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力量。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巩固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列宁指出:“党不仅是工人阶级先进的觉悟的部队,而且同时又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它有为党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党只有当它所有的党员都组织成一个由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团结起来的统一部队时,才能实际地领导工人阶级的斗争,把它引向一个目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页。)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根据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而组织起来的拥有铁的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指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5页。)早在1928年,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就亲自制订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中多次论述纪律的重要作用。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节节胜利。在新形势下,党内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为解决这一“已相当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工作的发展”(《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给予革命利益的损害,极为巨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2页。的问题,毛泽东于1948年1月作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并对一些不执行的单位进行督促和批评。同年4月,毛泽东在《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中指出:“中央的一切政策必须无保留地执行,不能允许不得中央同意由任何下级机关自由修改。”(《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与此同时,他要求全党干部学习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并在该书的封面上批示:“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303页。)正是有严明的纪律才保证了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从而使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不断使党的事业取得新胜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同破坏民主集中制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譬如红军长征途中,为了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展开斗争,毛泽东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并有针对性地指出:“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8页。)由于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终于迫使张国焘宣布取消其另立的“中央”,从而维护了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党的严明纪律不仅需要组织来维护,同时要求党员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纪律。党的纪律是为了完成党的任务,为党的任务牺牲一切的党性原则,是建立在党员的自觉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纪律就是铁的纪律。我们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在党执政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纪律、破坏党的民主。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广大人民共同奋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可靠保证。党的90年奋斗历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毛泽东的一句话:“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94页。)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发扬民主、保障自由,民主和自由是巩固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指出:“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页。)他还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民主政治是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进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只要实现好广泛民主,保障党员享有自由,让大家畅所欲言,允许不同意见交流论辩,就能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使我们的党发挥出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发扬民主必须防止极端民主化,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早在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指出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和来源,并从理论上铲除了极端民主化的根苗,为他以后丰富发展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统一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坚持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统一的民主集中制永远是党的事业胜利前行的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当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在实践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倾向,强调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这也是符合实际的。
总之,毛泽东党建理论是马列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特殊国情党情相结合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它的突出特点是“四个统一”,这是我们党的建设行之有效的宝贵历史经验。毛泽东开创的党的建设的“伟大的工程”,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吉林长春13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