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包容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重视吸收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华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和谐不是没有差别,不是消灭差异。而恰恰是在正视差别中达到互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共有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及其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现代文化的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越来越显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对待他民族文化,处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是实现文化和谐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即在正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他说,对于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我们要具体分析,要把统治阶级的腐朽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区别开来,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他还说,即使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发展的时候,它有许多东西还是不错的。我们还应当把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文化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鄙视传统文化,把它当作现代文化的障碍是错误的;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企图用传统文化取代现代文化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即包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他说:中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到了近代,我国落后了;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在文化上,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是错误的,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也是错误的。
对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态度是:第一,正视和承认文化之间差异;第二,宽容和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第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他希望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际,又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素材,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本人就是践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典型代表。这一方针,为我们在21世纪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新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思想是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对毛泽东“洋为中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毛泽东认为,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和谐不是事物无对立和无冲突,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而达到动态的和谐。由于内容和价值等方面的分歧,不同文化之间甚至同一形态文化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特别体现在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上,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既有香花,也有毒草。二者并存,形成对立和冲突。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香花。但是,在中国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泽东坚信,先进文化一定能战胜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马克思主义一定能统领意识形态。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劳动人民手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力量和很高的威信,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的发展进步都是在其矛盾斗争的推动下来完成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东西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美是跟丑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香花是跟毒草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同理,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针对有人担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会削弱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的担忧,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倡导不同的文化及其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同时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和谐。
毛泽东上述文化和谐观的正确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存在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社会思潮,也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后者对人们的思想还有相当的影响。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领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引导社会思潮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谐观的历史局限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文化和谐的建设,但是他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出现他所期望的文化和谐景象。这固然是因为实现文化和谐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因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和谐观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体现在“双百”方针的贯彻上。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说明,文化比较繁荣与和谐的时期,往往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思想比较解放和学术比较自由的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曾明确指出: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一种学术压倒一切。“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但是,反右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把学术问题泛政治化,学术是非同政治立场特别是阶级立场混淆在一起。大批知识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迫害,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被当成封资修的“毒草”,受到批判,百花齐放演变成一花独放。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对待学术问题,动辄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在“文化大革命”的气氛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可能得到贯彻。
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和谐观的历史局限性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吸取“文革”的教训,始终不渝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文化主旋律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做到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文化的和谐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