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10-01-25    作者:蒋建农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0-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他和他的战友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指引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他因此而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和实施向社会主义进军的伟大战略,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顺利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中国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人。

一、适时开展三大改造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早有明确的论述。他最初设想,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15年或更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一举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3年后就改变了这种设想。这主要是基于: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归国有和对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的清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工业经济的主体。第二,战争创伤迅速得到医治,长期在帝、官、封统治下受到严重摧残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l952年全国工业和手工业总产值不仅较1949年增长近l5倍,而且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36年的223%。农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加488%,比战前最高年份1936年增长185%。第三,经过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使几亿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被彻底清除。第四,在党的利用和限制政策下,经过调整工商业与民主改革,特别是经过“三反”、“五反”,原来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性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成为被纳入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管理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的、工人群众监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五,朝鲜战局已经稳定在三八线,美帝国主义直接对华进行武装侵略的威胁已经解除;国内则通过镇压反革命与剿匪反霸,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成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推动力和基本的政治保证。此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鼓动和全国上下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憧憬,以及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严重对垒形势,都对新中国的发展走向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这样在19536月,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适时地提出:“党的任务是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就意味着从原来的先建设、后改造,转变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结论,产生疑义。特别是鉴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扶持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很快,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就有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议论。那么,当年的转变是人为的拔苗助长,还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决策呢?产生这种疑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中国原生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存的环境与其本身的特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胚胎上滋生的,或是在其夹缝中生长的。虽然相对于封建的生产方式,它是先进的,但其本身除去雇佣剥削的固有特征之外,还具有许多先天不足。如规模小、技术落后、家族行会式管理、寄生性等。这些不足,不仅严重制约其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l953年开始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造,而且是对其所具有的封建因素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而我们的一些论者则只强调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对它的严重缺陷却视而不见,把它们同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简单地类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共同纲领》确定的限制与利用政策,曾两次调整工商业,在此基础上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据陈云在一个报告中指出:全国私营工厂约有l3万户,到1955年上半年只有1900多户实行了公私合营,其余的12万多户大都是小厂、落后的厂。由于技术设备差、管理落后、产品成本高并且不合规格,如果国家让出生产任务给它们,就等于把先进工厂的任务让给落后工厂,这在经济上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改组非常必要,不改组就不能安排”。于是,国家实行了,按行业改组并逐步公私合营的办法,把一些很小的落后工厂并入大厂、先进厂,或者把若干个小厂合并为一个大厂,再就是干脆淘汰一些没有改组必要的厂,把工人和职员安排到其他厂去。在这个过程中,除去努力使各个企业原有的生产要素得到较为优化的配置和合理使用之外,还改变其管理方式,保留有经验的资方人员继续参加管理,同时融入公方人员,再加上工人的监督,从而提高其生产规模,改善管理方式,最终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事实上,在这场涉及几亿人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社会生产力不仅没有出现倒退或停滞,而是持续高速增长。以公私合营工业的产值为例,本年度与前一年比较(剔除当年新增合营企业的产值)1950年增加173%,l951年增加314%,l952年增加323%,l953年增力口283%,l954年增加251%,l955年增加291%。l956年全国公私合营工业总产值达1911亿元,比l955年增加了32%。l95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55年增加165%,l957年又比l956年增长78%。到l956年底,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经确立,亿万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社会主义制度立刻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195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1388亿元,其中工业784亿元,农业为604亿元,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在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这场社会大变革中,不仅摸索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农业集体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逐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产阶级实行逐步的和平赎买。从而解决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问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及其关于和平赎买与国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石。对此,邓小平曾予以充分肯定:“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了和平改造的办法。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我们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得到了发展,既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教育了资产阶级。”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