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唐洲雁    来源:国史网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

  1982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主题,标志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

  十二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大会明确了当前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几项任务:第一,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第二,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第三。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间的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开拓.党的建设全面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开展全国全面整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几年的拨乱反正,党的建设得到逐步加强.组织得到较快恢复,作风得到初步整顿.思想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面对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十二大提出要进行全面整党,巩固拨乱反正的成果,得到全党的拥护。1983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正式作出整党的决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整党绝对不能走过场.一定要通过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这次整党的基本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使“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各级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经验,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任务。但是十二大以后,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推进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思想理论战线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出现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通过“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党中央领导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有共同的理想和铁的纪律,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55月,他明确指出,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

  19869月.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这年年底,一些地方出现学生闹事的情况,邓小平认为.这是“几年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的结果。”

  1989年“64风波之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他要求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这是对实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嘱托。

  ()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扩大民主.恢复民主集中制.并认识到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十二大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出发.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工的问题。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党政分开势在必行。19866月,邓小平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党政分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讲.“我看明年党的十三大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把关系理顺”。同年9月,他在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汇报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首次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并突出强调加强党内民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第一,从中央做起,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第二.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第三,切实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第四,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十三大以后,党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

  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素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决定的意义。十二大以后,根据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四化”标准.自上而下地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取得了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约90万名老干部退居二、三线;二是8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县以上各级领导岗位。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打开。

  在对领导班子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同时.干部制度的改革也在全面推开。19837月,中组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此后,围绕这个主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二,逐步建立健全干部培训制度;第三,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第四,加强第三梯队建设。

  十三大以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的“四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为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并率先垂范,主动离开领导岗位,实现了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

  ()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

  党的十二大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新环境、新条件,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好转,以权谋私、铺张浪费等新的不正之风又层出不穷,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影响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19853月,邓小平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在经济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歪门邪道。比如说,一切向钱看、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还有其他的种种不正之风。对于这些,群众很不满意。“我们要提醒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们,不能这样做。不是在整党吗?应该首先把这些不正之风整一整。”

  19861月,中央书记处成立中央机关端正党风领导小组,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他说:“书记处抓整顿风气抓得好,建议狠抓两年,抓出成效。”同年6月,他总结半年来端正党风工作的情况,认为“是有成绩的.但是不要估计太高,现在还刚刚开始”;“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

  十三大把党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开展党内反腐败的斗争不可避免。大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建设的要求.认为从严治党,仅仅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清除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总结了整顿党风、反对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一定要取信于民”。他强调:“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的政治嘱托,把他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综上所述.十二大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开展了全面整党运动,通过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行党政分开,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整顿党的作风、惩治腐败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 执政党推动法治进程
    2. 习近平强调: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3. 列宁的政治遗产
    4. “以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与歧变
    5. 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
    6. 科学认识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
    7.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革命、建设、改革的关系
    8.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三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10.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