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6-10    作者:祝晓风 许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用一位权威人士的话说,“的确有些令人喜出望外”。5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出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62.06亿元,比年初预测的50亿元增加了12亿元,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连续6年实现25%以上的高速增长。电影产量也大幅增加,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是2001年故事片产量的5倍多,从而跻身全球第三大电影产量大国。学者们认为,中国电影产业2009年所呈现的这种高速发展势头,是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改革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月21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上升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电影事业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的文化演进
  对于近十年中国电影的总体走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有个概括:“简单来说三句话,第一是‘入世’阶段的低迷徘徊阶段,第二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时期缓慢的爬升,第三是以新中国成立60年为中心,一批好作品涌现,可以说进入高调突进阶段。”这其实意味着中国电影在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现在对当年的情景还颇有感慨。2001年,当年生产88部影片,票房8亿元人民币。2001年5月,王志敏在北京参加谢晋主持的一个会,“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我提出,21世纪中国电影的生产力会有一个极大的发展。但当时会上有人觉得我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可事实说明了一切。回首一望,新世纪已经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电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提升,电影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中国声音与中国影像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毫无疑问,中国的电影艺术创造实力,在十年里得到显著提升。
  这其中,主流电影的变化成为整个电影发展的主导。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认为,在“电影产业化”前面加的“中国特色的”几个字意义非同寻常。
  从当年的《英雄》,到晚近的《建国大业》、《袁隆平》、《孔子》等,主流电影的历史文化变革,使饶曙光从中看到一条轨迹:现在整个电影运作的资源,不完全是市场化,“有鉴于此,我把主流电影分成两种,一种是国家主流电影,一种是主流商业电影”,“在现阶段,包括《建国大业》等国家主流电影,我觉得都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些成功,我们发现,这两种电影的建设不断地突破,或者说两种主流电影不断地互相靠近。《十月围城》作为典型的商业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红色电影的基因、把国家革命作为它影片叙事的一个基点,但是整个展开过程又遵循商业规律”。
  新世纪十年来,中国电影界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毛泽东》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在2002年至2005年几年中,中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1. 易海涛:电影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论
    2. 孙丹:论文化软实力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3. “以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与歧变
    4. 习近平强调: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5. 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
    6. 科学认识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
    7.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革命、建设、改革的关系
    8.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三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10.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