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为了推动粤闽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试办出口特区,讨论和研究当时提出的问题和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谷牧于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了解两省贯彻中央50号文件的情况。江泽民协助谷牧主持了这个会议,并在会前带一个先遣组到广东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当时,深圳、珠海两个特区正在积极筹建,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已开始施工,进度较快。这次会议最后形成的《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指出,特区建设“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这份《纪要》还把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会议刚一结束,4月1日至5日,江泽民又深入到汕头、厦门进行调研。经过缜密的调查和分析,对汕头经济特区选址在龙湖区、厦门经济特区选址在湖里区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的指示》(中发〔1980〕41号),将1979年中央50号文件提的“出口特区”正式改为“经济特区”。这个名称的变化表明,我国要办的特区,是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而不是单一经营工业的出口加工区;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它只是在经济上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去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是政治上的特殊形式,既不像台湾、香港,更不同于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
1980年5月,深圳市委从全国各地邀请了100多位专家来做经济特区的规划。当时投入的启动资金很少,专家们主张将有限的资金首先用于改造罗湖地区。罗湖毗邻香港,既是广东的南大门,也是利用外资开发房地产及商业的黄金地段。但反对者认为,罗湖地处低洼,年年发大水,开发罗湖就“把钱打了水漂”。争论中,江泽民于8月8日至12日带领一个小组到深圳、珠海实地调研。主要研讨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央50号文件已经向外界宣布中国要办经济特区,要引进外资,急需解决的海关关税问题;二是经济特区的基本建设规划调整问题。江泽民跟当时的海关关长讲,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现在还没公布,在公布以前,特区还是实行免税的办法,但海关要办手续。这一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刚刚谈完走出会议室,就碰上一场大雨,香港过来的人在脏水里面行走,女士们把高跟鞋提在手上,穿着袜子趟水。新中国成立已经30余年的祖国南大门的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尴尬。回到宾馆,深圳市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要向江泽民汇报规划问题。江泽民说,用不着汇报了,老天爷已经汇报了,就这么定了,我跟市委去说。江泽民以他的远见,支持了专家的意见,搬掉罗湖山,填高罗湖区。昔日的低洼泽国,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事实证明,优先开发罗湖,是深圳经济特区初创的决定性举措。
建设中的经济特区,是在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前进的。8日下午,江泽民去深圳蛇口工业区视察。蛇口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与工业区负责人座谈后,针对工业区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四化建设中确实碰到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些是认识问题,因为特区是个新事物,而我们长期闭关自守(也有外国长期对我封锁的影响),对国外新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想的,做的,常常是老框框,这些认识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原谅和可以说服的;但也有属于封建主义甚至封建割据的问题,有些单位大权在手,不照他们的旧框框办,怎样说他都不同意,对这种封建割据,则要做必要的斗争。”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当时已经有外商来蛇口办厂,但蛇口与香港直接通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蛇口工业区申请自建一座连接港澳的微波通信站,受到邮电管理部门和海关相关规定的制约。江泽民说:“通讯问题是个大问题,和外商合作建厂,通讯不便是不行的。据了解,香港电话很普及,平均四个人就有一部电话,而且电话安装费很便宜。我们国家落后,电话太少了,申请安装个电话很困难,而且安装费很贵。蛇口工业区为了适应和外商合营的需要,自己筹钱建设由蛇口经深圳通香港的微波电话,是件好事,一定要支持。”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第76—77页。经过江泽民多方面的协调,经济特区第一座微波站建立起来,解决了通信问题,1981年7月起可以跟香港直接通话。
蛇口工业区的创建本意是吸引外资开发工业,特别是外向型工业。这自然就会有不少外商在那里工作、生活,工业区因此想办一家中外合资的购物中心,以便进口一些国内没有和无法供应的收取外汇的商品。然而,向外宾供应进口商品的外汇商店,历来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国营商店垄断经营的,很难设想在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办一家外汇商店。除了购物中心迟迟不能批准外,蛇口与香港的海上通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也无法解决。于是,工业区设法把遇到的问题向中央反映。
1981年10月16日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第2492期刊登了《深圳蛇口特区建设在两个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文章,反映蛇口遇到的购物中心不能开办和蛇口至香港之间不能通航两个问题。江泽民再次出面帮助蛇口解困。经与海关总署、蛇口建设指挥部等有关部门协调,10月24日,他给谷牧写了一份专题报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在万里、谷牧的过问下,11月12日,由江泽民签发的国家进出口委《关于蛇口工业区“购物中心”及港口开放问题的处理意见》下发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两大难题得到明确答复。不久,中国第一家外资超市被批准在蛇口开张,蛇口与香港之间的直达客轮正式通航。
江泽民在此期间所处理的类似难题还有许多,遇到的困难也往往是如今难以想象的。但他以自己的坚韧、智慧和出色的协调力,推动了各类难题的有效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