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温家宝在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恢复重建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5-02    作者:国务院办公厅    来源:新华社 2010-05-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玉树州有84座寺院不同程度受损,其中结古镇受损寺院8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结古寺,坐落在结古镇以西两公里的彭措达泽山上,远远望去,从山顶到山腰,一片绛红色的建筑独具风格,十分引人注目。结古寺是玉树地区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寺院之一,九世班禅曾在这里圆寂。地震中8名僧人遇难,寺庙建筑损毁严重。听说温总理要来,前往寺院的山路两旁站满了僧众,他们手捧哈达献给总理。温家宝走进桑周加措大经堂,听取更嘎松保堪布的介绍,认真察看了寺庙损毁程度,询问文物抢救进展情况。他亲切地对更嘎松保说,党和政府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恢复重建毁坏的寺庙,抢救和保护好重点文物。更嘎松保十分感动,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表示将和僧众一道,积极投身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温家宝对地震中遇难的僧侣表示哀悼。他说,大灾面前,广大僧侣发扬爱国、爱教、爱家乡的精神,在抢救人员、安抚群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你们表示慰问和感谢。只要各族人民和僧俗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玉树,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1日晚9时,温家宝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帐篷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并作重要讲话。散会后已是23时30分左右。他又步行来到设在玉树州体育场的济南军区某部“方舱”医院,看望伤员、慰问医务工作者。

  温家宝一直牵挂着地震灾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2日一早天刚放亮,他从住宿的帐篷出来,来到了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这个小学有3130名学生,地震造成91名学生、5名教师遇难,两栋教学楼已成危房,其余校舍全部倒塌。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四至六年级学生已于4月24日复课。在六年级一班活动板房里,同学们正在学习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走进教室,温家宝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哪位同学愿意给爷爷唱首歌?”13岁的女孩永芷拉毛勇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动情地唱起歌曲《感恩的心》,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声合唱。总理静静地听完后说:“这首歌的歌词非常好,让我们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人间坎坷辛苦,我不认输’。”走出教室,温家宝手持一束白菊,缓步来到学校的废墟前三鞠躬,悼念在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们。

  玉树州综合职业学校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失,学生们失去了上课的教室。到4月29日,365名学生已转移到青海省内有关学校,高三年级的132名学生全部复课。离高考只有36天了,孩子们正在帐篷学校里紧张复习功课。温家宝走进高三(1)班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说:在你们人生新的起点即将到来的时候,遇到了一场灾难,这是终身难忘的一课。通过这场磨难,你们的意志会更坚强,像玉树一样不屈不挠、挺立不倒。希望你们以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会惦念你们的。

  走出教室,闻讯而来的师生们围拢到总理的身旁,学生大多数是藏族。温家宝深情地对他们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就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但历经磨难,各民族文化传承不断,各民族依然团结得像一家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特点,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灾难可以化作民族进步的力量,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玉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地震发生后,玉树自来水管网系统等遭到严重损毁。在青海省水利厅努力下,已有10多家单位和受灾群众安置点通水。温家宝来到玉树电力集团公司自来水厂,详细询问供水供电设施恢复情况。他勉励职工们再接再厉,保证地震灾区的供电和群众的用水。

  临离开结古镇时,玉树灾区的广大群众在街头与总理依依不舍地告别。凝望着山坡上的一片片废墟,温家宝深情地说:“玉树,我还会再来的!”

    1.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2.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3.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4.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5.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6.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7.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8.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9. 中央和国家机关捐助玉树震区 胡锦涛等带头捐款
    10. 三部门出台地震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工作指导意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