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乡和平村的村民在智能化育苗大棚内育苗。 遭遇严重旱情的云南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补种马铃薯、玉米、蔬菜等作物,还增加了大棚育苗、地膜玉米、双套等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力度,确保土壤墒情,并抓好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争取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旱灾损失科技补”。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编者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南地区罕见的旱情,再次敲响农村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的警钟。在水利设施相对完善的农村,受旱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缺乏水利设施的地区,则面临着“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旱灾警示我们,惟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才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不差水”的贵州—— 建没建水利设施两重天
“贵州不差水,差的是水利设施。”面对特大干旱,记者走访灾区,无论干部还是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因为从降雨量上来说,贵州并不缺水,每年都能降下1000多毫米左右的雨水。但是,贵州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区,土层薄,即使有水也存不住,属于工程性缺水。
记者所见所闻也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应对这次特大旱情,水利设施有和没有、建与没建两重天。
小水窖、小水池发挥大作用 “菜地绿油油、人饮少忧愁”
说起家里的小水池、小水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高坎子组村民程文明兴奋不已,对政府充满了感激。几年前,政府补贴2000多元,程文明自己投工投劳,修建了一个150立方米的小水池和一个50立方米的小水窖。
“别看水池、水窖小,这次旱灾发挥的作用可大了,200多天没下雨,小水窖储存的水硬是帮助家里人畜饮水撑了100天,不然早就渴恼火了。有了小水池,管不了油菜小麦,管家里的菜地绰绰有余,你看地里的菜长得多绿。”老程乐呵呵地说。
村民程昌荣抢着对记者说,没建小水池水窖的村民可吃亏了,天一旱十几天就撑不住了,四处求人借水,最后没的借了,只好到十几公里外挑水,地里的菜苗和树苗早干死了。
则戎乡是兴义市石漠化非常严重的乡,可谓“土如珍珠水如油”,全乡没有一个水库,1.63万亩田地全靠“三小”水利工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来灌溉,目前全乡共修建了3700多处“三小”水利工程。则戎乡党委书记黄莉介绍,虽然这次特大干旱中有90%的水窖水池干枯,但“三小”仍功不可没,前三个月乡里吃水浇地全靠它,后期被用来组合调节用水,外面支援的水可以一次性集中大量地储存供应村民,节省多次来来回回运输的成本。
贵州没有平原,耕地分散,旱地多为坡耕地。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周登涛说,贵州结合实际,“三小”水利工程多修建在水源条件不好、地形复杂、中小型水库覆盖不到的山区。这次大旱中,修建有“三小”水利工程的村,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导致的用水困难问题。
据介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对贵州“三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中央投入从2007年的2600万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53亿元,贵州省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用于“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三小”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7.6万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