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发布时间: 2010-04-08    作者:潘启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大旱灾反思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欠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以GDP为标杆的衡量体系中,重要性日渐下降,农业水利建设也积弊已久。抛开气候因素对这场旱灾结果的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否也应该就此反思呢?
  长期从事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的云南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阎冠雄指出,事实上,从2009年年初的北方大旱到今年的西南五省区市大旱,暴露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兴修水利”的热潮,先后修建了一批水库。但此后的时间里,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了许多,用水量也在增加。出现如今的严重缺水现象应该是必然的。
  据水利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确实是半个多世纪前留下来的。时至今日,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运力下降等问题。全国18亿亩耕地中,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只有8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另外的11.1亿亩则为“望天田”。
  对此,郑风田、赫治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立祥等学者都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少,与农业经济的地位极不相称。要缓解大面积灾害,国家财政必须对水利设施与农村灌溉系统大幅度增加投入,并加强政府的监管与落实,逐步修复和维护被荒废的水库与灌溉设施,恢复其夏(涝)季蓄水、冬(旱)季供水的功能。同时,应研究如何在农村基层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以适当的政府补贴,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修整河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大旱灾的苦头还会不断重演,甚至加重。
  旱灾的频繁出现,说明我们在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欠账。民以食为天,食依赖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严重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面临绝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影响将不可低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正如郑风田所说:“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很多人还是传统地靠天吃饭,没有重视完善水利设施。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人都需要买保险,面对全球的气候大变化,西南更应该考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不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应该实行问责制。”
  历史视野中的“防灾救灾”策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危及黎民,也危及历代政权的稳定,因而开明贤能的统治者总是要从巩固江山社稷、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始终把“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救济措施,无论荒年丰年,都要细心筹划并实施一系列相应的“防灾救灾”策略。
  赫治清以明清两代为例,向记者这样介绍,就临灾救助措施而言,主要包括赈济、蠲免、缓征、借贷、转移灾民、拨运粮食、劝奖社会助赈、抚恤安辑等。每当灾情发生后,地方政府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然后进行勘察核实。明清时期,报灾、勘灾形成了一套严格程序,报灾不实或迟延逾限者,要给予不同的处罚。匿灾不报者,更予以严惩,甚至处以极刑。经复查属实的勘灾结果,可作政府蠲免、缓征钱粮的依据。若给予赈济,还要增加审户程序,划分极贫、次贫各个等级。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它主要实施于灾情紧急严重之时,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为此,官府要采取诸如赐葬、发放抚恤金、居养、赎子等等抚恤政策。清代乾隆年间对各省分别制定详细的抚恤标准,凡是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居养,并把平时常设的慈善救济机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灾民。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历代官府还以无息或低息形式将粮、钱借贷灾民。除粮、钱外,也包括借贷种子、耕牛等。此外,官府对受灾地区还要实行不同程度的免征、减征及缓征赋役,这就是所谓蠲免与缓征;同时还动员社会力量助赈,明清两代尤其提倡广泛的民间助赈,散粮、散钱、散粥、捐药、捐衣被、赡养入境灾民、出资雇船搭救水灾中的被淹者,不拘形式,不论捐输多少、贡献大小,都加以奖励。清代晚期,近代意义上的民间义赈蓬勃兴起发展,其赈济力度甚至超过官赈。从此,中国传统灾赈制度也开始向近代演变。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各国学术界都在加强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图探索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演变的规律以及减灾免灾的策略。鉴古知今,灾害史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国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若对我国灾害史进行科学地总结,必将有益于现实(比如当前的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干旱)的“防灾救灾”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王立祥和王龙昌两位著名旱农专家主编的《中国旱区农业》首次提出“北方干旱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旱区”、“对南方季节性干旱绝不可等闲视之,要立足干旱,未雨绸缪,预有应对”等学术观点,也让人们对干旱的关注和研究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北方,也开始关注南方的干旱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灾难学习、克服灾难的历史。正是残酷战争的灾难学习,使人类铭记和平的可贵;正是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灾难学习,使有识之士提出并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社会有限资源被无限消耗的灾难学习,使“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有鉴于此,高度重视干旱研究,特别是南方干旱研究和探讨就变得愈加迫切和必要。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多得多。

  背景资料:

   年初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区市持续严重干旱。目前严重旱情已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西南地区抗旱救灾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目前,抗旱救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胡锦涛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我国一些省区发生了严重旱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当地驻军一定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密切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斗争,为打赢这场硬仗作出更大贡献。
  温家宝指出,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今年“三农”工作和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进一步动员和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这次特大旱灾,对各级党委、政府都是一个考验,对干部也是一个考验。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中国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利用高炮、火箭、飞机开展旱区人工增雨作业,3月22日到28日,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2架次,发射增雨炮弹上万发、火箭上千发。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3月27日8时至30日8时,云南大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出现5毫米以上的降雨,其中云南西部和中南部、贵州北部降雨量普遍有10—20毫米,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及昆明、怒江、德宏、保山等州市的部分地区出现25—40毫米,局地50毫米以上的降雨。
  国家粮食局有关部门密切关注西南地区旱情发展,加强粮油市场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运用储备粮轮换、移库等措施,确保了受旱地区及全国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目前,云南已安排3.5万吨省级储备粮提前轮换出库,1000吨东北大米在粮油市场视机抛售;广西已安排10.5万吨省级储备稻谷提前轮出,满足市场供应,价格总体平稳。

    1. 大旱的警示
    2. 罕见大旱凸显中国西南农村水利“软肋”
    3. 大旱大“考”农村水利
    4. 回良玉主持专题会议进一步部署抗旱救灾等工作
    5. 中央有关部门抗击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纪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